故事十二 代父受过(16)(1/1)
这个身影很熟悉,在大雨倾落溅起的雨雾中若隐若现,似乎有一种腾云驾雾的境界。
这身影似乎是在呼风唤雨,但却没有道士的拂尘和咒语,却是对雨云的信手拈来。
这已经超出了求雨的范畴,这似乎更像指派和遣令雨云,这种本领已经是神仙所属。
但是,只是那一瞬间的功夫,身影就恍然而去,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借着刻记的印象,发现这身影没有披戴任何雨具却浑身没有丁点湿处。
猜想、联想和现实产生严厉的碰撞,灵光闪过大脑,是张三!
这人终于确认这个身影是张三,原来雨是张三召来的!
有呼风唤雨本领的这个人居然是张三!
他兴奋至极、高兴至极,恩人张三原来已成神,是雨神!
他欢呼雀跃的跑回回村,冒着狂风暴雨带着无限喜悦跑回村,他逢人就说雨是张三招来的,雨真的是张三招来的,他已经成了雨神了!
村民半信半疑,大家都不折不扣的相信张三是个好人,一个能够以德报怨、舍生救人的好人,一个好人去做好事,是没有什么值得半点怀疑的;疑的是张三那次失踪,连尸骸都没有找到,如今怎么又会忽然出现,并且还神乎其神的能够呼风唤雨。
除非他羽化成仙?
否则真的难以置信!
但是看见张三招雨的这人,不仅只是出于张三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亲眼看见张三雨中招雨又不被淋湿的那刻;张三明明以死,但却以这种情况出现,难道不是神仙吗?
在他的大肆宣扬下,远近的村民都认为张三成了雨神。
一遇到天气大旱、久旱,庄稼需要灌溉而又无水之时,村民总是准备了三牲,敲锣打鼓来到张三墓前祈祷降雨。
说也神奇,只要村民前来求雨,基本上都是有求就有雨。
村民感激雨神的眷顾,为感激雨神,村民又募集资金,在张三的坟墓前建立了庵堂。
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说,这庵堂我也去观瞻过,立在深山的一个凹处,迄今已经两百多年。
庵堂分为前中后三个殿,呈阶梯式。
前面部分位于最低处,依次提升一米五的样子。
整个庵堂树立在葱葱郁郁的参天大树中,一条石板路正通前殿的大门。
前殿主要是香客烧香的地方,正中央有个大香炉,常年香火萦绕。
前殿主要是明清的建筑风格,迄今虽然修葺了多次,但传统建筑的气氛依然十分浓厚。
中殿分为两部门,左边为庵堂吃斋人的舍房,右边为香客或有客歇脚或住宿的房间。
这种以右边为客房的设计,遵从了传统文化的以右为大,表示了对来客的尊敬。
客人到此做客,庵堂为来客提供了斋饭,主要是大米饭和油豆腐,或是庵堂吃斋人自种的时令蔬菜。
庵堂后殿依山洞而见,三分之二的部分在山洞里面。
紧贴着洞壁立着一尊金色佛像,大小与真人差不多,据传是村民按照张三的样子雕刻而成。
佛像前面挂着一排长明灯,再前面放了三个蒲团,供人们膜拜用;右手边是求签问卦处,前程、姻缘、运势,都会有吃斋人解签。
庵堂外围,左边就是张三的衣冠冢;右边则是常年不息的山洞流出的泉水。
每年张三的生日,村民都会敲锣打鼓,用八抬大轿将张三的雕像接回村中过生日,生日过后又敲锣打鼓送回来,这种习俗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至今仍十分隆重的举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据庵堂吃斋人说,张三被泥石流湮没,是因为张三为了就村民而泄露了天机,泄露了天机会折寿,所以张三为就村民而用完了寿命;有人却说是因为天庭要阎王推荐一位名副其实的地格雨神,阎王命判官翻遍了所有的名录,只有张三最符合条件,而羽化成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张三成为雨神是天命所选,是必须要提前上岗。
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成为了雨神,人们对之的敬重之情却丝毫没有退减。
这种敬重不仅仅是香火的供奉,也不仅仅是每年生辰迎接回村,这种敬重,更多体现的世世代代的美誉和口口相传的故事。
如果有外地的游客慕名前来,请务必记得此山叫做孝山,张三叫做张孝三!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