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朝换代(1/2)
大清宣统三年,民国元年初(1912年3月),北平。
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
一五十几许矮胖光头身着军服,佩长剑,面南正立,宣读着誓词: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与会者百余人,内有洋服者,有中服者,有有辫者,有无辫者,有红衣之喇嘛,有新剃之光头,五光十色,不一而足。
听完此言,皆竭力鼓掌,心中真假不论,脸上无不洋溢着璀璨笑容。
尤其是他们当中的短发者看到同来参会的英鬼公使朱尔典也在附和鼓掌时,更是与有荣焉的勾起嘴角。
“····使中华民国成强大之国家。”
满清灭亡,民国成立!
与会中的进步人士,无不扬眉吐气,恨不得仰天长啸,大呼··割命成功!
而后当‘大赦令’和‘豁免钱粮令’被矮胖子颁布而出,整个老北平顿时一片喧嚣。
豁免钱粮令虽以宣统二年(1910年)为限,但也足以令小老百姓心满意足了。
满清末年,主少国疑,内有官僚资本肆虐,外有列强欺凌瓜分。
岂是一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所能概述。
满清或民国?老百姓不关注,在他们想来不过是皇城里那张椅子换了个主人。
锣鼓喧嚣,鞭炮齐鸣,百姓兴高采烈,大抵也不过是今年也许不用卖儿卖女了。
民国初立,一切看似都朝着美好发展。
城内尚且如此民智未开,在政令未达的乡下之地更是不知风云变幻、今夕何年,依然还在为每日生计发愁。
甚至为了一口吃的,不遗余力,即如此刻。
直隶省静海县柳木村(73年整个划归津门)。
柳木村虽名为村,可自从村中出了位小德张这位红人,又有县太爷的大力支持,这几年那是高速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一个村的大小可比两三个乡镇的大小。
之所以还为村,那是因为村中的小德张讨的了当今太后老佛爷发话,柳木村永不加赋,要是改名成了乡镇,那哪还能免呀!
夜幕降临,村庄内的八九个孩童聚在一起,正聚精会神的蹲守在村里最大豪宅的后门处。
赤着双脚的他们谁都没有在意地面的寒冷刺骨。
他们今天能守在这后门,那是沾了祖辈生活在此的光,最近几年新迁来的住户家孩童想守还没那个机会呐!
“呵呵··呵呵··”
咯吱的后门被一男子打开,望着蹲守在门口的孩童,两声带着嘲讽的尖细笑声从来人口中响起。
而他嘲讽和鄙夷的神情非但没有引得众孩童斥责,反而使得他们眼放亮光。
咕咚··咕咚··
“有骨头的不要拿!”
“嗯。”
大口的吞咽口水声中,一孩童对左右叮嘱了两声。
‘宫里的贵人也就是逗个猫儿狗儿的,今,杂家也算高贵他们一回了吧?’
“不枉杂家专门跟小蔡子换了一次差事!”
一身常服打扮的小太监想到此处,也不在等待,抬手提起一旁的泔水桶,把里面的汤汤水水洒在了地面上。
“哎,别挤,别挤,别挤!”
“别挤我了,别挤!”
米粒混合着肉香飘洒而出,一众孩童嘴上互相斥责着,手上却迅速的抓着地面的泔水·不·食物,大口吞咽着。
“好好吃,啊!”
听着众孩童的夸赞,小太监脸上再次呵呵一乐,提着另一桶就要泼向他们。
就在此时,一道同样尖细的声音打断道:
“住手别这样!乡下孩子怪可怜的,别倒在地上,缺德呀!”
小太监没想到今天第一次人前显贵,竟然就被总管大人,也是这处豪宅的主人小德张看到。
“是,是!”
脸上得意的笑容立时化作了苦瓜,连连点头。
“张公公说的对!”
“把剩菜放在那给他们吃吧,咱们走。”
小德张见小太监附和,也没为难对方,点头示意身后的两个小妾跟上后,转身离去。
不同于乡下百姓的无知,宣统退位,民国今天刚一成立,远在这里的小德张就得到了消息。
十五岁才进宫,三十二岁便成为大内总管的他,虽说不如前辈刘瑾,魏忠贤,李莲英那般权倾朝野,但也是威赫一时。
比不过上述前辈也只不过是他而今才三十六岁,当总管才四年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