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妖邪?不详?【求收藏,求追读】(1/2)
汉灵帝光和六年年末,颍川颍阴荀氏。
细雪乘着寒风铺满长街,不消几盏茶的功夫,就替颍阴县裹上了一件雪白冬装。
寻常庄稼汉们今日早就备好了柴火,于家中取暖,和结发妻话家长里短,和孩子吹着过往牛皮,无趣度日。
然而颍阴荀氏,作为颍阴县极富份量的士族,荀氏子弟在寒冬却也没有歇息的间隙。
他们不得不前往颍阴中央的那栋荀氏祖宅,或听闲赋在家的叔伯引经据典,或去荀氏祖宅的藏经之地增长见闻。
荀氏会替他们摆平好举孝廉的财资,打通那座洛阳城中条条道道的关系,替他们在应征召前谋一份不错的名声。
然而当他们真正离开家乡,前往那座城墙巍峨的京都洛阳,胸中累积的经典才是他们为官一方,反哺荀氏的底气所在。
在荀氏从小生活十五载,荀幽冷眼看待了这一切,自然明晰其中的门道。
冰凉的竹简被他捧在手心中,可是上面宽大且扭曲的隶书文字却丝毫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他厌倦满口‘之乎者也’酸文腐儒,不喜欢成天捧着经文,空谈大道理的士子。
在荀氏旁人还在为功名奔波,为利禄而终日奋斗的时候,荀幽却早已明知一个既定的事实。
大汉如今已经病入膏肓,灵帝昏庸,宦官干政,赋税苛刻繁重,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他很清楚,现在的大汉就仿佛一具脆弱的骨架,而明年早春,黄巾起义就是肢解这具骨架的小凿子。
少年恰好坐在靠窗的位置,他平静地转过头,静静望着晶莹雪花飘零落下,并不在乎身旁包括台上那位名气不小的叔伯传来的异样目光。
他很清楚自己同他们并不是一路人,或者说,除了血脉的关系外,荀氏同样也没将他视作亲人罢了。
“呵,才装模作样不到一炷香的功夫,荀幽那家伙就本性毕露了啊,果然不详就是不详,真不知道各位叔伯干嘛同意他进荀氏祖宅。”
“你小点声,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先是克死父母,小时候文若哥因为待在他身边而深染重疾,可别因为多嘴的这几句给自己找不快。”
听着家学中窸窣的窃窃私语,荀幽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内心压根就没有溅起丁点的波澜。
旁人视他为妖邪,他又何尝不是视那群荀氏子弟为酒囊饭袋。
十五载的短暂生命并不能让他有如此城府,其中真正作祟的是上一世的全部见闻。
两世为人,他已经看遍了不同的人心,士族家的明争暗斗,其间黑暗完全不亚于那座洛阳深宫。
好不容易再度为人,荀幽不打算过这样的生活。
重活一世,他觉得应该潇洒自在。
既然乱世没给他逍遥天下的机会,那荀幽觉得醉卧沙场,享受那种冲天豪情倒也不错。
在颍阴荀氏隐忍十五载,荀幽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让他足以摆脱荀氏这座困雀笼,摆脱这座病入膏肓大汉的机会。
今日晚冬的这场迟雪,让他意识到,他所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
于是荀幽另外取来了两卷空白的竹简,研墨持笔,各自在这卷空白竹简上留下了几行非篆非隶的文字,然后就起身离开了。
无人在意,无人喝止。
偌大的一座荀氏祖宅,无数婢女仆人来往涌动。
可是无人在乎他这个荀氏不详,荀氏妖邪。
他就仿佛一只游荡在荀氏的孤魂野鬼,为众人疏离,为众人唾弃。
就算是那些地位低下的仆人婢女,看他的眼神中都仿佛隐隐透露着一股嫌弃的味道。
倘若他姓氏不是荀的话,想来那些人都不会吝啬自己的精力去踩上一脚,以排挤他们在各自主子那里所受到的委屈。
荀幽理解他们,可这不代表他就认同他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经文典籍中很简单的道理,那些不读诗书的下人不懂,荀幽很理解。
但方才那群自诩读书人的荀氏子弟,却一个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荀幽觉得这是荀氏病了,这是天下的士族病了,这是大汉病了。
病得很重,不割顽疾,难以根治。
古语有云,不破不立在先。
替他人谋一份王霸之业?他不介意。
天下之大,诸侯无数,愿成其心中所想者,却仿佛只有那位未来仁君一人。
所以,荀幽在光和六年末离开了颍川。
两份竹简,一份留在祖宅的某间房屋前,是为送别;而另一封,则跟着他一并远走幽州。
因为无人在意,所以走得无声无息。
一个小人物的来往,注定是无法引起太大波澜的。
……
对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