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策是错的,儿臣还要讲(1/2)
朝堂上,
大臣们都因为朱榑的话语,骚动起来。
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都暗自摇头。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那完全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堂,最有话语权的,无疑是皇太子朱标一党。
这也是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之位,和太子朱标确实能力出众所导致的。
可以说,朱标的太子之位,是历朝历代最稳当的一个了。
不过,这也不全是好事,其一是太子朱标太过仁慈,这样的性格对百姓来说,固然是好事,但对于未来要继承帝位的朱标来说,却不见得是好事。
要知道,朱元璋这一路走来,最终能当上皇帝,那多少艰难,多少险恶,都是见识过的。
所以,为了磨炼朱标,朱元璋在不久前,密诏过四皇子朱棣。
“老四啊,兄弟里面,只有你能和你大哥吵嚷几句。”
“不如就由你,来和你大哥争一争吧。”
顿时,
朱棣拉下一张老脸。
“爹,您莫和孩儿开这样的玩笑,我与大哥自小一起长大,就算大哥要杀了我,我也定然不会和大哥争皇位的呀!”
兄弟情深的朱棣,那里会愿意和朱标争皇位。
“咱让你和你大哥争,你就和他争。”
“到时候,你联络一些军中旧部,咱再给你派几个出主意的。”
“势必要磨去你大哥的一些仁慈。”
“只有这样,你大哥才能成为真正的帝王。”
朱元璋一脸疲意的望向月亮,感叹道。
于是乎,
朝堂上开始出现了两个派系,一是太子党一派,二是四皇子朱棣党一派。
两人虽然在朝堂上争锋相对,但私下却还是好大哥,好弟弟的存在。
可以说,朱标与朱棣的争锋,是朱元璋一手蹙起来的。
但朱榑却与他们两位不同,他在这朝堂上那是一点存在感没有啊,虽然所拜的几名老师也是朝中重臣,但真正拥立他的,确是一个都没有。
此时,
大臣们纷纷看向朱榑,这位七皇子突然被皇帝点名,非但不惊慌,还直言有本要奏,这显然是有备而来啊!
莫非是要在陛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和上面的几为哥哥争一争?
只是大臣们还不知道,究竟是那些个臣子,要力挺七皇子。
所以,此时的他们相互对视,希望能瞧出一些端倪来。
李善长,胡惟庸,徐达等人也都暗暗摇头,表示自己对这位七皇子可没什么兴趣,这次事情跟他们一点关系没有。
朱元璋坐在高位上,看似散漫,实则不怒自威,他将朝堂上的众人尽收眼底,试图揪出那些个将老七推出来的臣子。
毕竟太子之位,关乎国本,历朝历代都避免不了太子之争。
为此,
朱元璋早早就立下了皇太子之位,为的就是避免自家儿孙自相残杀。
而现在,有朱棣给朱标当磨刀石,就已经足够了,他倒要看看,是哪个碧样的,敢把他其他的儿子推出来当棋子!
当即,朱元璋扫了一眼群臣,目光最终落在朱榑身上。
“好,你说说,你有什么好计策。”
“依儿臣之见,当下困局乃是海禁!”
“一直以来,百姓们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我朝却禁止百姓出海,这等同于断了沿海百姓的生路。”
“所以,儿臣想请父皇取消海禁,允许百姓出海。”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这七皇子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说朱元璋定下的国策是错误的!
不论是文臣李善长,还是武将徐达等人,都是心脏骤停,纷纷给七皇子使眼色,示意他赶紧闭嘴,别特么再说了。
太子朱标也是不敢置信,望着自己这个七弟,怎么好像换了个人一样。
四皇子朱棣更是傻了眼,这几把是哪个王八犊子,给我七弟出的主意,在父皇面前说这些,确定不是要害死他?
原先散漫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已经坐直了身子,脸色气的铁青!
海禁,
是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就定下的国策,其第一目的,是为了防止倭寇入侵。
第二点,则是建国初期,张士诚、陈友谅等残余势力全都逃到了东南沿海地区,虽说是些残余势力,但其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在那段时间,他们经常联合倭寇,侵扰沿海地区。
为此,朱元璋也曾多次派兵清剿,但一直没法彻底铲除。
直到洪武六年之前,这沿海一带,就没安稳过。
再加上明朝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