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论相声的发展(1/2)
“我国的古代文学,宋词。不知道您对此有了解吗?”
“不敢说了解,”易老师谦虚地摆摆手,“只能说上学的时候背过一点。”
唐云尧微微颔首,“说起词的发展,自然是在宋朝的时候发展到顶峰。
其实词最早出现的时候应该是唐朝时期。最初的时候,词仅仅是作为酒席宴会时,歌女伶工助兴表演时的唱词。难以登顶大雅之堂。可以说时很俗的。
但是到了后来,文人阶级,也就是士大夫阶层发现了词的妙处,开始自己创作,并且交给歌女传唱。
而且纵观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大多都是如此。一开始兴起于民间,然后由文人阶层介入,创作。
但是一旦有文人阶层进入,词句就不能像原本那么粗俗,势必会导致其开始向雅致的方向去发展。
而且这种发展一定是越来越雅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得好,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为什么王先生绝口不提南宋呢?
因为词的艺术在五代北宋这段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有名有姓的大词人几乎都是北宋时代的人。南宋反而很少,即使有,也是两宋交接之时。
为什么南宋反而没有大词人?
就是因为南宋的词太雅致了,工于词句,精于炼字。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个时代的词人全部去追求外在的辞藻华丽,而忽视了内在境界。
一味追求雅致,可是雅到极致不风流啊!
所以到了元朝,词落寞了,取而代之的是元曲。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管是诗词也好,曲艺也罢,各种艺术形式都是从粗俗逐渐向雅致的方向去发展。最后发展到极致就要走向落寞。
相声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天桥撂地,从民间开始流传至今一百五十年。
相声雅致过吗?雅致过!当初清末的时候有不少贵族子弟还有一些有学问的人编纂过一些相声段子,一部分流传至今成了现在我们相声里头的文哏类的节目。
还有当初……我应该喊人家老祖,侯宝琳先生。侯大师力求把相声里一些不文明的东西剔出去,最后把相声带到主席眼前了,这还不够雅致吗?
所以说按照这个发展方向,相声之前的落寞是必然的。历史的走向就是如此。
当然这不是侯先生的错误。相反,老祖也是顺着历史的走向。不改的话相声当时就要完,正是有侯大师给相声续命,这才能有我们今天。
但是为什么说相声到如今又火了呢?
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还有一种现象,叫做起雅还俗。就是说这门艺术太雅了,最后没办法流传,只能等死了。最后出来一位高人,把这门艺术还原一下,复古一下,让它再多活一段时间。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韩愈先生的古文运动。提倡复古,避免文章中过多华丽的辞藻。
再比如清朝时候,词又活过来了。清朝著名的词人纳兰容若,也就是纳兰性德先生不就是如此吗?
这叫做起雅还俗。
放到相声来说也是如此。虽然说二者相差挺大,但是艺术类是相通的。
我觉得我师父做的就是这样一个起雅还俗的工作。
他把相声重新带回到小剧场,带回到民间,让大伙儿都能听到相声,这对相声的传承和延续是有大作用的。
对于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来说,当前的任务绝对不是过于追求雅致,反而是让它尽可能的俗。
北宋大词人柳永,为什么这么出名?有句话说的好,叫: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说明人家的词通俗!只有通俗才是这一门艺术发展和兴盛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我触类旁通吧,从其他方面看待相声的发展,而且我敢说再往后来看,相声必然是越来越火爆!
在这里我可以跟所有不看好徳芸社,认为徳芸社低俗的人打一个赌。
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一次是徳芸社让相声重新火起来,之后我相信,相声一定会再一次向着不断雅致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任务,有不同时期的目标,也有不同时期的挑战和机遇。
德云社的相声通俗,是相声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这就是我对相声的一些理解。”唐云尧微笑着说道:“您觉得可以写出来吗?”
“可以。”易老师点点头,“您说得太精彩了。”
“哈哈哈,没什么。”唐云尧打了个哈哈。
“那您是怎么看待徳芸社人员出走的问题呢?”
“我磕着瓜子看的。”
易老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