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万有引力(1/2)
天还没亮,
“娘,我去上学了!”一个稚气的声音响起。
“快点去,上课听话点,莫要惹了夫子恼火!”
“知道了!”随后一个背着小包的身影窜出了门。
唐朝的兴盛有着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教育。
国学是专门针对贵族子弟的学校,乡学差不多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针对的是平民老百姓。
在唐朝之前,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从士族阀门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读书几乎是贵族的专利。
其原因之一就是书籍太贵,造纸及印刷术尚未完善;
还有就是科举制度还不完善,虽然刚开始实行,但是朝庭用人大多依旧依赖于举荐制度。
这个时候,男人就是主要劳动力,耕作效率低下,没有多少家能养得起一个读书人。
所以在刚刚大建乡学的时候,出现很多二三十岁的成年人与小孩一起上课的情景。
李恪不知道,他开办的这个学堂对府上的人而言是什么样的意义。
这意味着原本只是匠籍甚至是奴籍的孩子都有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偶尔的科举,从而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
在这个教育还未普及的时代,老百姓普遍是文盲,识字就意味着比别人多了许多就业的机会,还有更多的选择。
对于女孩子,知书达理更是一个极为宝贵的择偶加分项,因为女子更是只有贵族或者财力雄厚的人家才有可能受到教育。
唐代的宽松文化环境,使得李恪的新式教育即便是流传出去,也不会被指责为离经叛道。
这要是在明或清,很可能被那些所谓文人用口水给淹了,光光让女孩子进学堂这一点,就够他受的。
正因为难得的读书机会,使得学生们都很听话,表现得非常乖巧。
而王府里,上至侍卫工匠,下至园丁奴婢,都因此对李恪感恩带德。
家里的孩子甚至是自己都可以到学堂里读书识字,这就是相当于有了翻身改命的机会。
特别是入了贱籍或者奴籍的人,如果主家不给脱籍,子子孙孙都将是贱籍。
唯一一个脱籍的机会,就是科举,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如何都要想尽办法读书,考出来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这完全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孩子能上学堂,那就已经是值得炫耀的谈资,可令人死心踏地卖命了。
至于学堂里教的是什么,其实已经不是太重要了,哪怕只是能识文断字也是极为宝贵了。
于是,吴王府大院里,天刚天始蒙蒙亮就响起了整齐的读书声。
被李恪任命为教师的小玉和小绿更加注重起自己的仪表了,几乎是变了一个模样。
常常是一手抱着一本书,一手拿着戒尺,走在路上都一付老气横秋的样子,再没有之前那般蹦蹦跳跳。
而平时,闲着没事时也不再院子里玩此新奇的东西,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房里看书,有不懂的,也会去找帐房问问。
王府里,不管是六岁的小童还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见到她们经过,都会侧立路旁,行上一礼,呼一声“夫子好。”
李恪看到小绿她们的变化后,几乎惊为天人,也不免惊叹这个时代教师地位之高。
虽说在学堂里担任了教师,但是小绿并没有落下每天照顾李恪的起居,这使得李恪的生活水平没有因此而变差。
课程表是李恪制订的,不想早起的他把所有识字,算数的课程全部放到了早上,而他自己的课统统排到了下午。
李恪把他自己亲自上的课取名为科学,原本是想取为格物,但是后来觉得科学更好一点。
就连李恪之前不怎么待见的权万纪也被拉了壮丁,不时被安排来给学生讲解四书五经。
这个人比较死脑筋,也没什么大才华,让他来讲这些倒也是人尽其用。
一个拥有黑板,粉笔,还有来自体育运动的户外照明灯加发电机的现代化教室,在唐初建立了起来。
缺乏娱乐活动,并且危机意识比较强的李恪甚至连晚上都不放过,府里的匠人,侍卫都被拉进了夜间识字班。
李恪将这个夜间班取名为扫盲班,只要是王府里的人,愿意来的都可以参加....
阿拉伯数字这种方便计算的数字也教给了小绿和小玉,十进制比十六进制的计算更加简单明了。
就连帐房也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了记帐上去,一直夸赞方便,实用。
为此,李恪又收获了一大批赞美点....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课叫做引力,我有一次坐到苹果,呃,梨子树下,看到有个熟透了的梨子从树上掉了下来....”
“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果子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