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恢复秦汉旧制?(1/2)
对于朱标的承诺杨彦心里其实不怎么相信,老朱不放人的话,他肯定也没办法。
不过这总归是个安慰,让杨彦的心里好受一点。
朱标将杨彦安排在了东宫附近,由于南京的皇宫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至今仍未完工。
内城和皇宫中间还是相连的,朱标为此留出了一大块地,新建校舍,招待各地进京的鸿儒。
杨彦就被安排在了这一片的小院中,让他安心住下。
由于老朱的死命令,杨彦也出不去,只好老老实实的给老朱写奏疏。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是,如果想要改变这一套运行了20年的制度,就必须要大范围的改革。
如此一来对民生经济都是重创,再加上逐渐掌握话语权的士绅和对官吏深恶痛绝的老朱。
甚至是背后一直不甘寂寞的孔家都会跳出来的。
所以杨彦也不敢贸然鼓吹什么吏治改革,思来想去后,他决定先搞一个试点地区。
在这个试点地区进行吏治改革的尝试,然后一点点向外铺开。
而这个试点当然是大宁这个有基础的地方了。
杨彦计划开始一所专门研究大明律的学堂,在官府中设置法院。
今后从这所学堂毕业的直接进入法院之中,由他们全权规范百姓的生活。
除了法院以外,官府还需要更多的官吏,让他们对乡村施加影响力。
这就需要恢复更多的秦汉旧制,以此来增设官员。
比如亭长制度,将部分到达年限的底层锦衣卫退役,让他们去充当亭长。
这些人常年在情报机构,多少都会识文断字,并且对皇帝有一定的忠心保障。
但其实,杨彦最开始设想的是将士卒退役下放的。
不过在想起老朱的民兵政策以及认钱不认人的传统后,这一条被果断抛弃换成了锦衣卫。
而除了亭长以外,乡老,游缴这些官职也要适当的恢复过来。
作为官府控制乡村的主要手段,最终目的就是达到秦汉时期那般的动员体系。
但这肯定会遭到乡村中的那些乡绅和土皇帝的强烈反对。
杨彦已经可以预见也许未来有打不完的嘴炮和刺杀。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杨彦在写几句就强调一下试点地区的作用。
现在他还太弱小,扛不住那么大的锅,老朱也不可靠。
这件事就需要徐徐图之,从大宁慢慢拓展到朱棣的属地,然后在一点点的向内地推进。
杨彦估计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的话,在三年之内燕王属地将最先完成军国改造。
在那之后,如果朱棣还想奉天靖难的话,恐怕就没什么人能够挡得住了。
不过这个计划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杨彦也藏了私心。
比如锦衣卫要被限制,燕王手下的一些士卒已经被送去一个秘密的地方学习了。
杨彦连续好几天趴在桌子前不停的写奏疏,团起来丢在一边的废稿满地都是。
这一天,当杨彦依旧在奋笔疾书时,老朱却悄悄跑了过来,站在他背后。
过了不知道多久,当杨彦准备放下笔休息一下撑个懒腰时,背后的老朱忽然开口道
“接着写啊,朕还等着看。”
杨彦被神出鬼没的老朱吓了一大跳,笔都飞到了一边去。
老朱也不管被吓得半死的杨彦,自顾自的拿起桌子上的奏疏看了起来。
直到仔细读完后才放下奏疏,眯起眼晴沉思许久。
杨彦见老朱来了,也只好乖巧的站在一旁。
半晌后,老朱才睁开眼睛道
“计划做的是不错,不过施行起来难度可不小,但这试点地区倒是有意思。
看起来你是坚定的要恢复秦汉旧制了。”
“回陛下,并不能算是旧制,应该说是有秦汉律令元素的全新制度。”
杨彦低头小声说道
老朱转头看了杨彦一眼,然后挥了挥奏疏道
“其实都一样,你是要让官府将一切都控制住,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如此苛政难道就不怕走上前秦的老路吗?”
“那时前秦就路走歪了。”杨彦撇了撇嘴道
“而且事情要辩证着看,秦朝的法律其实是非常先进的。
先进到如今都不过时,只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动即可。
事实上,我在直沽和大宁的管理办法就是从秦法中改进来的,效果也很不错。”
“这就需要增加官吏啊。”
老朱咂咂嘴,似是感叹,似是无意的嘀咕了一句。
杨彦当然知道老朱的心结究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