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漫长的告别》有感——感悟孤独的灵魂(1/2)
读《漫长的告别》纯属一个巧合,如果不是和孩子闲聊没书可看,就不会偶然地在网上刷到这本书;如果不是留意到村上春树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据说他读过十二遍,而且总是遇到困扰或悲伤时就会翻看,我也不会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无穷地期待。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有点看不下去的,并非是故事不精彩、文字不流畅,仅仅是因为闲散的时间太少,面对现实的生活,实在不舍得把宝贵的时间放置于此。却事与愿违,这本书仿佛有种魔法的力量,在我停下来的任何时候,她就会出现在我眼前,书中的人物甚至会跳到我的面前,拉着我的手走入下一个场景,一起去体验书中人的所思所感。一直停不下来,在餐桌前、在飞机客舱里,甚至在街边昏黄路灯下,主人翁马洛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孤独的灵魂的悲剧故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悲伤不明显、不张扬,但这种悲伤很深刻,把一种人类抱有的一种美好幻想不可避免地引入最终幻灭的现实世界。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正是藏着一个马洛的影子吗?相识之初,因为某种触碰心底的认同和欣赏,就义无反顾地献出真心,即便遭受肉体的侵袭也不愿告密。可就在他阴差阳错地展开调查,在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直到接触真相的过程中,虽然仍是留有一种天真的不舍,可结果……马洛的人格,是极度高尚的,他在认清朋友的本来面目之时,还是选择了一份善意,主动地理解对方的作法,即便是自己不认同。
漫长的告别,其实,就是不忍心说再见。书中有句话,这样写道“每说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或许,这就是作者雷蒙德在书中留给每一位读者的人生启示。雷蒙德生活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美国,在他44岁失业后才成为一名专职作家。出道虽晚,却给文学史留下了一部巨著,实在是爱好文学人士之福。因为《漫长的告别》创造了悲剧的轻微表达方式,让人不觉悲伤带给人们的痛苦,又略感伤感涌上心头,像极了对忧郁的描写,极度传神,且极有张力。
马洛的故事发生在作者身处的年代,作为一名私家侦探,他算是业内公认的高手。只不过,从开篇的人设以及后续展开的情节来看,他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生活一直很孤独,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也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的一类人。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特里,一个让马洛看来,很是优雅的男人。
相遇的开始仿佛就预示着终将会离别。其实从特里的遗书这一段,马洛就向他作了告别。只不过,这种再见的绝情,让马洛不愿面对,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意外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暴露了特里的本性,这才让马洛最终放弃了和特里的关系。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得知特里死了的消息时,马洛虽然难以置信,但已经向他说了再见。死者重生回归,但灵魂已走远,再见已成永别。
盖上书的最后一页,我脑海里反复会出现一个问题,究竟马洛看中了特里的什么品格,让他能够义无反顾地为之付出?一个江湖中人,如何这么轻易地被某种人夺走了神魄。我想不明白,只能把让文学化的情节在脑海里翻滚,把千丝万缕梳理个明白。
特里的妻子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西尔维娅,是一位亿万富翁的女儿。但美丽的名字,并不一定拥有美丽的品格。西尔维娅的生活十分放荡,特里管不了,也不愿意管。原因嘛,还不是因为钱,西尔维娅给了特里很多很多钱,多到可以容忍自己的妻子为所欲为。突然有一天,特里来到马洛家,说他遇到了大麻烦,需要马洛帮他逃跑。马洛问也不问,凭着对朋友的信任,送他到机场,当然他也有预感,这次帮忙不比寻常,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果不其然,特里跑掉了,马洛却被警察抓住了,理由就是协助杀害妻子的嫌疑人出逃。
等待马洛的是,粗暴的审问,拳打脚踢,很受皮肉之苦。但可怜的马洛选择了沉默,任由警察对他的百般侮辱。直到警察收到消息,特里自杀,马洛才得以无罪释放,重获自由身。原本这案子在包括西尔维娅的老富翁父亲在内的一大群人都理性放过、选择结案的时候,马洛却始终不信特里会自杀,更不愿意让朋友带着委屈和误解独自面对死亡。再后来,他收到特里的告别信,得知特里不是凶手,但因为某种原因,愿意承担杀人后果,并祝福马洛不用再调查下去。但固执的马洛还是决定要找出真相,为特里洗清冤屈。
就在案件在官方已结案的档口,马洛接了一个新案子,通俗小说家韦德失踪了。而来找马洛请求私家侦探调查的客户,正是韦德的妻子艾琳。根据艾琳提供的线索,马洛很快找到了韦德。在调查的过程中,马洛意外了解到,艾琳不爱韦德,她所爱的,仍然是多年前失散的初恋情人。同时,韦德和西尔维娅是一对相好。这样戏剧化的人物关系,只有在文学的世界中才有。私家侦探出身的马洛敏锐地意识到,特里夫妇和韦德夫妇之间肯定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
故事的发展并不让人意外,韦德死了。现场留下的证据显示,韦德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