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涂连长带着新兵找部队(1/3)
小胡将刘大夫送至门口便返身归来,召唤两位年轻人协同将涂连长小心翼翼地搬进了温馨的小房间。
连续几天的喧嚣与内心的跌宕起伏,涂连长始终未能安然入眠。如今乡亲们纷纷离去,这里终于恢复了宁静。小胡深情劝慰涂连长,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以便伤口尽快愈合。
然而,如何能安心入睡呢?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那些亲切温暖的面孔,那些温馨的问候,为了他这个陌生人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却毫无怨言。这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如今,只剩下五位勇士。
“小胡,你务必留在涂连长身边,切勿离开。保林,你在门口担任警戒,密切关注上山路口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协助小胡将涂连长转移。我将陪同兴镇上山采摘草药,并顺便采摘一些新鲜的野菜。”刘德林一生忙碌,为他人操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件长衫缝缝补补十几年。
“公公,您这件长衫已经过于破旧,不如舍弃吧!如果您不嫌弃,我父亲有几件闲置的旧衣物,可以送给您。”这话在侄孙兴友口中已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还能穿,还能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人总是呵呵地一笑而过。
刘德林的人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妻子早逝,留下幼小的孩子与他相依为命。他既当爹又当妈,背着孩子耕田种地,抱着孩子烧火做饭……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那一年,两岁的儿子患上重病,烧坏了大脑,落下了口齿不清、智力障碍的后遗症。
好不容易将孩子抚养长大,却因为自己的疏忽,儿子跟着一群孩子下河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自责自己命运不济,从此不再续弦,孤独地度过余生……
“此地不宜久留,我们明日便启程转移。”晚餐时分,刘德林突然宣布。
“诸位,对此有何高见?”他又补充了一句。
“我赞同公公的决定,此处的后勤补给困难,乡亲们留下的粮食并不充裕。”张保林表示赞同。
“公公,那我们该往何处迁移呢?”刘兴镇同意转移,只是对于新的落脚点尚无头绪。
的确,何处才是我们的理想之地呢?
大家都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们不妨前往家乡周边的寺庙,那里虽然人来人往,但信徒大多心地善良,即便发现我们也不会举报。我们可以在各个寺庙间轮流居住,只要做好防范措施,应该是安全的。”除了寺庙,刘德林实在想不出其他更为合适的去处。这些地方至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那个年代,寺庙林立,大地主们相互攀比,寺庙越建越大。
“大伯,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前往道堂观?那里只有一条路通往山上,路口可以俯瞰山下的动静,一旦发现异常,我们可以迅速向后山转移。而且,那里距离家乡较近,采购物资也更为便利。”刘兴镇自幼跟随父亲采药,对每一座大山都了如指掌,庙宇也是他们曾经的避难所。
“好主意,那里便是我们的第一站,先在那里住几日再作打算。”刘德林采纳了侄子的意见,决定天黑开始行动。
为确保安全,他们特意选择在夜晚转移,就是害怕路上遇到行人。
皎洁的月光洒落在这些枝条之间。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反射出一层银白色的光芒。路上互相交错着美丽的银色和黑影相交的斑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秘而甜蜜的香气。
“兴镇,你和小胡抬担架吧!”刘德林深知,这个任务只有他们两个才能胜任。
“大伯,我和小胡一起抬吧。兴镇哥要挑担子,如果把他的药罐子摔坏了,我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张保林微笑着说道。
“你先试一试吧,如果不行的话再换人。”刘德林表示赞同。
野牛俺的下山路崎岖难行,小胡和张保林抬着担架一路上跌跌撞撞。
小胡跟随部队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这种活儿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然而,张保林却不同,他是个书呆子,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怎能扛起这份重担呢?刚翻过一座小山就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我们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刘德林半开玩笑地说:“保林,我说你不行吧,还是让我来吧。”
“大伯,还是我来吧!你走路稳健,挑药罐子我也放心。”刘兴镇说完便将装药的挑子放在了大伯的肩上。
张保林知道自己无法胜任,只好找个地方将担架交给兴镇大哥。
当年刘殷成家立业置田地,村庄周围许多田山都改姓刘,这座山也不例外。刘殷也不甘示弱,跟风起哄建了几座庙宇。
道观供奉的神仙众多,常见的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御、三官、西王母、真武大帝、文昌帝君、吕祖等。
这座庙规模不大,只供奉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