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口粮下调伊始(求追读)(1/2)
月明星稀,天气十分晴朗。
林飞扬和宋钰两人,各自拿着一张小板凳,在楼顶升起火盆,支了个铁架子,边烤火、边烧烤,还有一缸乳白色的米酒。
看星星、赏月亮,边吃边聊。
“宋钰哥,你工作安排下来了吗?”
两个大男人,不聊风花雪月,不聊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才是这个年代的旋律。
“早在部队就下来了,到咱们厂当卡车驾驶员。”
“霍,八大员之一啊,好工作。”
“有什么好的……害,要是有的选,我宁愿当警卫员,我在部队里就是警卫员,也会开卡车运兵,偶尔给领导当司机……”
“我今天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咱厂里驾驶员都是常年不着家的,大江南北运送煤铁等材料物资,我猜我会被分配到西北线,我部队不就在那吗?这条线我熟的很,而且咱国家目前最大的铁矿就在那边,这条线人手要最多。”
当八大员都不乐意,这也是没谁了。
不过宋钰的顾虑也不无道理,长年累月不着家,跑一趟西北至少十天半个月总要吧?这年头公路什么的才刚开始修建,基建不过刚起步,往西北跑一趟,几千公里。
虽然运输大头靠的是火车,但火车虽然装货厉害,但一来跑的速度还没卡车快,二来铁路也还没发达到全国各地四通八达,因此每个大厂都有卡车车队作为运输补充。
夜渐深,林飞扬带来切成片的猪牛羊鸡肉,两人至少干下肚五六斤,米酒缸子也空了大半,至少四五斤份量,俩人是越喝越上头。
“飞扬啊……你这什么酒?喝着没感觉,怎么比部队里的火烧,后劲还要大?”
那是自然,也不看看用料。
“我这……这是纯大米酿造,还有什锦果汁,至少……五六十度呢,和你开玩笑呐?”
机械一体化农牧场空间中现代工艺生产的果米酒,初喝时入嘴甘甜,不割喉咙,极好下口,等后劲上来了,人也就已经醉了。
宋钰就是这样。俩人灭了火,互相搀扶着摇摇晃晃的下了楼,告别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等宋钰在人事处办理好手续,果然不出他所料,被分配到西北跑运输的车队。
进入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同时干旱小半年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端倪。
京城附近的公社,在秋收之后,全都没有收到足额的公粮。这也就意味着,下属各大大队今年几乎粮食减产。仅这些,还不够京城一地一個月商品粮分配的数量。
领导班子紧急从东北那嘎达,往京城里调配粮食,不管怎样,都要有先保证首都这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
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南方各省市又上报因为干旱,导致粮食减产,并且很有可能种下去的第二季粮食会因缺水,无法成活。
这些事,自然有上面的人去想法子解决,很快,城市居民也感受到了大面积干旱的影响。
周日,林飞扬和林烨还有李炜三人,拿着粮票还有全家粮本,前往粮站买粮食,排了十多分钟队,没等来粮站开门,等来了两个工作人员往告示栏上粘贴告示。
林烨离队,挤到告示栏前,很快通读一遍,又挤了回来,脸色不是很好看。
“哥、李炜哥,告示上说,全国受到大面积旱灾,导致粮食减产,这个月起,每个人每月口粮下调三斤。”
消息不是什么好消息,林飞扬早有预料。
林家现在七张嘴吃饭,本来每月口粮加起来有二百一十多斤,口粮下调后,只剩下一百九十多斤。
往常,林家每月其中四分之三换成粗粮粗粮,只够买四分之一细粮,这样就能买到三百斤左右粮食,少于这个数,家里就不可能每顿都吃饱。
林飞扬想了想,作出决定:“跟平时一样就好,还是买三十五斤白面,三十五斤大米,其他的换成粗粮。”
“哥,这怎么行?这样粗粮只够买两百斤不到,你早饭不想吃啦?”
“早饭肯定是要吃的,否则你们兄妹三人上午上课没精力,李炜干活儿也不得劲……只是你忘了,你哥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小食堂采购员啊,有采购渠道,肯定不会让家里人饿肚子。”
将两百六十斤粮食在竹筐里放好,再三确保不会有缺漏,这才往回家方向走去。
见到拿回来的粮食变少了,杨允也没多说什么,或许已经从邻居那儿听说了口粮下降的事。
林飞扬反而停下来,交代了一句:“妈,咱家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和以前一样就行,等明天下班,我就带粮食回来。”
杨允答应一声,也没在意。
结果杨允第二天晚上下班,趁着夜色,院里也没什么人,吭哧吭哧就往家里搬进来两个竹筐,杨允掀开盖子,就看到白..花花的大米和面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