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三晋故事(1/2)
李牧看着营帐中正在训练的士兵,思绪却已经飘到了别的地方。
三晋合一这种事在他的生前,绝对是三国君主都产生过的想法,但是没想到在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以这样的方式再度实现了——虽然实现的方式绝对不会是三国君主想要的。
三家分晋,三家归晋,仿佛是一种循环。
但是对于赵国和魏国的几代君主,以及那位晋文公而言,这绝对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至于韩国……
非常抱歉,韩国在这一世没人权,连先祖韩厥在内,也不过三人。
蛇无头不行,但是现在晋这条蛇,却隐隐约约的有三个头。
身为将领,李牧实际上并不知道最后晋文公和赵魏两家达成了什么协议,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显而易见的:以晋文公为核心,赵氏和魏氏团结在晋国周围,晋国一体,对外征战,一如当初六卿。
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个趣事:最开始的晋国并没有认识到周围情况的特殊之处,以为是回到了春秋之时,四处都是春秋小国。直到后来探得消息,言周边的晋阳和平原国号均为赵,才打消了他们的这个想法。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国号,三晋的战略颇有些被牵着鼻子走的意思。当听闻周边两个都是“赵国”而且似乎不是华夏族人时,赵氏众卿颇为……暴躁,大有要兵分两路把这两个蛮夷全灭了的想法。还好作为君主的晋文公与其它人还能保持理智,才没让这种离谱的事情发生。
饶是如此,三晋的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移:注定要在平原和晋阳中选一座城进攻。但就是这个战略,依然会有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先弱后强,所以应该先攻击平原的石氏;但是以赵氏本家的赵简子、赵襄子等人认为,应当先攻击晋阳。至于这些人的心思,众人也能理解:晋阳本就是赵氏封地,产生这个想法实在是合情合理。
身为统军大将,李牧的想法还是有细微的区别:他不支持先攻克晋阳,但是他觉得应该先把壶关拿下。如果不拿下壶关,邺城的整个西面可以说都处于敌人的兵锋之下,而晋阳为蛮夷建国,必擅骑兵。因此壶关必须拿下。
不仅是他,先轸、廉颇、赵奢等前辈,乃至那位著名的魏公子也都保持着这个想法。最终,各方的意见终于获得了统一——先攻取壶关,随后在壶关保持一支兵力,若平原先露出破绽则先攻平原,晋阳先露出破绽则先攻晋阳。
这个目标看着颇为好笑,但这就是三晋的无奈:势力太大了,内部心不齐,那么任何的行动最终的结局都是妥协。如果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话,三晋应该如何一统天下?
没错,现在的李牧已经知道了这个词,这个他生前或许想过,但是没见过的一幕,从另一个人口中得知。
此人名为李左车,根据他自身的说法,是自己的孙子。他为李牧讲述了几十年后那完全不一样的光景:秦王嬴政——或者应该称呼他为秦皇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却二世而亡。随后刘邦项籍争霸,天下尽归于汉。
李左车的到来,让三晋所有的君主都感到眼前一亮——或者是眼前一黑。这件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完全可以看作是未曾设想的道路,需要一些时间去慢慢消化。
值得庆幸的是,邺城终究地大物博,三晋合一之后也是人才济济:军务以先轸为首,自己、廉颇、信陵君等人辅助;谋划则有士会、智罃、公孙衍、狐偃;政务则韩非子、李悝、申不害尽其所能。尽管在制度的对接上依然矛盾重重,但是这群人终究能力非凡,让晋国得以稳步提升。
“李卿,在想些什么?”
“先元帅。”李牧慌忙行礼,“在下只是在思考一些军务上的事情。”
“哦?可是卿有了新的想法?”
“不是,只是……”
“但说无妨。”先轸摆了摆手,“莫要吞吞吐吐,你们也知道我是古人,在我那个时代,战车还是国家间的军力象征,但是到你们的时候已经开始玩骑兵了,而我们之间才相差了三四百年而已。”
“……………………”李牧无言以对,他大概猜到先轸想要说什么了。
“我只对战过狄人,对骑兵的力量见识的太少了。作为一名统帅,就要能利用一切资源。你应该对骑兵的力量很熟悉吧?”
“在下亦不敢言熟悉,毕竟如您所言,时代在不断发展,我那个时代的骑兵和五百年以后的骑兵或许又不是一回事了。”
“但你相比于我,起码有一些应对骑兵的手段。”
“在下的手段或许也过时了,有的时候像我这样的半吊子能想出来的方法反而会被对手利用。这种事情,您应该能够理解。”
“有这样的想法,就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先轸回答道,“总比我这种一无所知的要强得多。”
“这么说的话,在下倒是有个想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