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汴京来人(2/6)
>就算官府强行征购民粮,也动不到与宗室有亲的豪商们头上,到时候,反倒是中小粮商吃苦。
但全智在罪名中根本没提这一茬,可以看得出来他就是在帮着粮商们开脱。
但他做得很聪明就是了,所列出来的一系列罪名,往重里说,也能将粮商们尽数远窜四荒,但宽纵起来也很方便,毕竟没有栽上十恶不赦的罪名。
只除了几个被审出犯了死罪的!
而三十七名粮商中,有了五名干犯重罪的,完全可以拿他们来开刀,在民意上就能有所缓和。
“全大人当真是聪明。”刘惠感叹道。
在这一案中,全智表现出了自己的刚直不阿和严守律法,且又给了天子宽纵赦免的余地。
只看他这一手段,的确不是普通人物。
揣摩上意的心思,用单纯的见风使舵来评价,就显得太屈才了。
刘惠抬头从窗户中望了一眼政事堂主厅的楼阁,李承正在厅中与韩景讨论着军国大事。
如果李承、韩景看到这份供状,必然不肯干休。
若说处置,依眼下的罪名,的确可以将粮商们置之于法。
以罚赃的名义,将之前抄没一百三十万石存粮的行为合法化。
但对于韩景、李承以及变法新党来说,如此论罪等同于混淆是非。
不能将囤积居奇的行为处以重罚,而是别以他罪来惩治,那么日后……或者说就在这个月,又有什么条律能阻止商人们的贪婪?
在主审全智的放纵下,粮商一案的审判很快就得到结果。
三十七名粮商中,除了几人重罪难赦,被处以绞刑外,其他都是判了流刑或是徒刑,为首的九位行首甚至连刺字都没有!
从律法上可以缴了罚金就此开释,只有那一百多万石的粮食被当作不当之利而被罚没。
但韩景登时将之驳回,并说粮商们犯了妖言惑众一条,当置于绞刑。
几乎所有的粮商,都曾说过如今大旱乃是朝廷德政不施,所谓‘妄说吉凶’之罪,用以惑众而取利,绝不可以饶恕。
这几天朝堂上正在争执着,都察院、开封府还有审刑院都维持原判,而韩景则坚持己见,要将为首者重惩。
民心士论多偏向宰相,而诸法司则维护着他们的权威,天子没有开口,局面一时争持不下。
对于这一件案子,京中官吏众说纷纭。王宇则是觉得,天子的心意已经很明白了,宰相要将之顶回去,几乎不可能。
……
万物逢秋悲寂寥。
道旁、河边的柳树枝条,在终于降低气温的阳光下泛着枯黄。
天是灰蒙蒙的,泛着让人感觉着压抑烦闷的土黄色。抬头向上,高悬在天顶的太阳都在灰蒙蒙的云翳中变得有些模糊。
叮叮的铃铛声中,一行马队从灰蒙蒙的雾气中走出来。
在视线恶劣的天候下,马队走得很慢。队伍中人人披着斗篷,甚至其中有几个还戴着口罩。
口罩本是李元所创的疗养院中医生动手术时所用,而疗养院中所用的器具,不知是何时已经在京中流传开来,其中就包括口罩。
在灰尘弥漫的日子里,汴京城的大街小巷中,已经可以不时的看到戴着口罩,匆匆而过的身影。
而在城外的道路上,骑在马背上的骑手戴着口罩的比例则更高——避尘的帷帽在高速疾驰时,很容易被吹飞,远不如口罩实用。
而且一般的男子也很少喜欢戴着帷帽这等女人多用的玩意儿。
不过周辰没有带口罩,他不习惯在嘴上罩了几层细麻布的感觉。侧头避过迎面来的灰土,他开口问道:“究竟还有多久才到永城县?”
紧跟在后面的从人拍马上前:“回大人的话,刚刚过了界碑,现在已经是永城县境内了。”
刘惠抬手将口罩扯下半截,笑道:“周兄何须心急?钱老方才也说了,最多两个时辰就能看到县城了。”
钱参低头骑在马上,保持着沉默。
倒不是因为跟在两名当世难得一见的变法俊杰身边,给他的压力很大。
而是他人老了,再加上昨夜没有睡好,今天上路后就没有精神。
周辰和刘惠奉旨出京,和钱参同时出发。
不过周刘二人是去河北相度市易、并察访灾情。
而钱参是要去永城县,仅仅是顺道同行而已。
从京中往黄河这边走,沿途几县的情况都很糟。
京畿一代的土地一向肥沃,但眼下看到的情况却不能不让人担心。
麦田中完全看不到绿色,只有与大地一样的灰黄。
可以看到有许多农夫,愁眉苦脸地在田头间走着,也有只是在田头站定沉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