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何为学而优则仕?(1/2)
宴席终有结束的时候。
随后一旬内,崇德馆在少了十来人后,因为有杨昭在,平日仍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如李建成更是逆袭上位,于杨昭安排下,成了新舍长。赵集虽然不在这里,忠厚正直的李安期成了纪律委员,监督少年们的课业……
礼部放榜了!
于三天春试,经过半月封闭,考试院的阅卷人,终是将数千份试卷,批阅核查,再分科排序出了名单。并交由二圣定夺前三后,于礼部南院墙上张贴出来。
举目望去,以之前的“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改良而来,而今的秀才、俊士、明经,进士,共计四科,合计上榜人数才一百二十人。除明经外,其余每科取士数目,最多不过二三十人,最少不过几人。
其中明经人数最多,有七十人上榜,俊士二十四人,进士十九人。秀才科,难度最大,只有三人上榜,直接构成了前三甲。
当日于皇孙杨昭灵感下,杨坚和独孤伽罗于宫内商议,决定细分诸科,他们也没想到士人们的报考,会有那么大的热情。今在诸科能上榜者,无不是从数百上千的天下优秀者中,厮杀出的佼佼者。
放榜那日一大早,杨昭就让黄喜遣内侍占据了有利地形。
在礼部张贴一个时辰前,带着看热闹的心思,他早早到来,看到人山人海,人群热议的模样,那种成就感,比往日更盛。
他心里同样明白,大隋科举,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消息是,宫里的两位老人,就如同这个崭新王朝一样,尚算开明。而只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行做完善。那科考终将成为人才挖掘与利用中,最主要、相对最公正的选拔方式。
隔日大兴殿,杨坚接见了各科的前三甲,还行做赐宴。
等皇祖父回到甘露殿,同皇祖母聊起来,杨昭才清楚更多内情。这次科考,无论中榜者,还是科目前三甲,九成都是士族高门子弟,寒门子弟却是连一成都不到!
足可见之,在九品中正制消除,世家门阀子弟们,察觉到今次科举变革的风向后,嘴上大有不满,双手却很实诚,一股脑全都涌了进来。
至于这次春试的主考官,乃是大儒薛道衡!
薛道衡从北周至今,都是响当当的天下名士,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乃为一代文章宗师!
开皇年以来,一直为他皇祖父掌握机要事,后参与陈国平定,于士人中非常有声誉。这次春试的试题,由他主管负责,李德林等人协助,更有御史台官吏监督。
不觉聊起这次考题,二圣也是感叹其中之难,可见薛道衡是真的想为大隋选拔真才实学之辈。
杨昭知道,他那便宜阿爷杨广,对这薛道衡的才华,也是爱慕的不行!
但薛道衡并不鸟堂堂大隋晋王,遂而其每次都是热脸贴上冷屁股。在他阿爷当上皇帝后,这位大文豪写了篇《高祖文皇帝颂》,最后直接要了老命。
“乖孙可是于今次春试有想法?”
发现一向活泼的乖孙,搬了个小板凳,沉默坐在一旁,支着脑袋倾听,也不说话,杨坚突然抬头问道。
杨昭每露出这样的表情,杨坚和妻子就知道,爱孙必然是有什么主意上头了!
近两年来,爱孙思路出奇,可没少给他们在政务上提供灵感!
在他们感觉里,自家这乖孙,有时候必中书省那些官吏强多了!
正斜坐的杨昭,听到皇祖父问话,他忙坐直身子,沉思道:“皇祖父,皇祖母,孙儿记得清楚,《论语·子张》有言,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孙儿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按照这句话的本意,当是说,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可在学习上,士人们,不会只学习经义,策问之说,还有明法、算学,技艺诸等。这些学问,同样对国家建设有利,亦是学问。
如果只是为了做官,天下人全都去追逐这些科目,从小到大,为此刻苦就学,那天下都会缺少这种人才。
最终为了科考当官,全都一拥而入,发展就会减慢,思维也会被经义策问给束缚。”
杨昭所说,正是他思考了一夜,希望大隋将来能再度开创之处。
从维护王朝统治方向去看,科考有他独特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由长远看,也会形成僵化,打击普通人的创造力,甚至到最后,在师门关系下,还会出现官官相护、腐败等事。
大隋作为科举的开端,在创造完善间,必将成为后世标杆。但同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影响,像科举选拔的士人,大部为储备官吏做准备,进而踏入仕途,然而,并不一定是绝对。
于此方面,诚可找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种矛盾。
杨昭在昨日看到礼部外的无数士人后,不由得想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