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二(1/3)
西汉末年,巴蜀樵夫张道陵于兵书宝剑峡轩辕洞内偶得机缘,获得黄帝轩辕氏传承,在鹤鸣山开创道宗,广纳门徒。与此同时,西域都护所博士景卢从大月氏国引入释宗,佛教东传之后,中原武林儒门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演变为二宗一门的三足鼎立之势。
三大势力中,儒门最早在秦末汉初之际,在文庙首领叔孙通的带领下,归顺汉高祖,为其制定宫廷礼仪,并借此机会在宫廷经营百年,终到汉武帝时期,授予儒门圣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圣旨,从此诸子百家唯儒家马首是瞻。
汉宣帝登基之后,秉承儒家教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理,却不想造成社会阶层割裂,统治阶级愈加骄横淫靡,道德沦丧,后虽有儒门圣人王莽力挽狂澜,但奈何西汉朝廷已是病入膏肓,回天乏力,儒门开创的礼仪盛世土崩瓦解,为避免被汉光武帝猜忌,儒门只得主动放弃庙堂之位,从此专心治学,不再参与朝廷政治。
儒门隐退造成的权力真空,引来各大门派的殊死相斗,百年之后,道宗和释宗脱颖而出,两派愈现一山难容二虎之势,好在道宗在中原腹地发展,释宗则扎根西北河套地区,一南一北很有默契的以玉门关为限,互不侵犯,加之释宗教义又以忍让为先,不问红尘,两宗偶有摩擦,也在释宗息事宁人之下,相安无事。
谁知江山多娇,竞引无数英雄折腰,东汉末年皇朝动荡,让道宗龙虎山一支,起了觊觎社稷之心,妄图建立道宗之国。
掌教张角摆脱道宗三清束缚,另立中黄太一为教宗,创太平道,苦心经营十年,终在中平元年,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三十六方,近三十万教徒发动黄巾起义,转眼之间,汉室江山大半已入太平道之手。
然而,天道惶惶,神机难测,张氏三兄弟虽道术通天,已是陆地神仙之境界,却领兵无方,治国无谋,为祸二十余年,败于大将军何进与各地豪强的联手之下。
从此,道宗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魏蜀吴三国均对其宣布禁令。
无奈之下,道宗宗主左慈只能带领残存信徒,归隐山林,传承香火,但天公将军留下的道宗之国理念,却已是在道宗门人心中深深扎根。
从此,中原武林群龙无首,各大门派相继依附豪强,血雨腥风数百年,司马氏一族更是残暴无比,毫不关心百姓之苦,竟发出,何不食肉糜?之音,人心涣散,比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君臣相杀之下,边防瘫痪,终酿苦果,匈奴,羯鮮,卑,氐,羌相继南下,五胡乱华,导致神州蒙难,生灵涂炭,更有北海萨满教,借鲜卑之手,拓跋之力,入侵中原文化,大半江山,已无炎黄子孙立足之地,华夏文明岌岌可危。
危难关头,深受儒门之义熏陶的弘农杨氏之后,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北周上柱国、大司马杨坚,以举国之力铸造天武令,向二宗一门发出号召,为保存华夏文明,出世救民。
为苍生计,三派核心机关,儒门文庙,道宗三清,释宗菩提,会盟杨坚于洛水之上。
有鉴于前尘往事,三派约定只在江湖行走,不参与庙堂之争,得此一诺,杨坚大喜,旋即回到长安,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他,厉兵秣马,准备出征北齐。
会盟之后,三派各行其是,儒门派出门下弟子充当说客,劝说武林各门各派保持中立,不参与宗庙之争,各门各派惧于三派联手之力,闭门谢客,不问世事。
道宗则派出门下武技最强一派,龙虎山与释宗达摩院会和,混入北齐首都邺城,对萨满教的天女进行暗杀,此时的萨满教天女虽已是半神之境界,还是难敌先天乾坤功和不动明王咒的联手,不得不丢下门人,只身狼狈逃回北海。
功成之后,三派婉拒杨坚的册封之意,只承诺萨满教再犯之时,自当挺身而出,卫道除魔。后虽因隋炀帝暴政导致天下大乱,但在二宗一门的约束下,天下各派均未参与门阀斗争。
烽烟过后,天下归于李唐,庙堂之主易人,但三派还是恪守承诺,在这次因玄武门之变带来的边境危机中,伸出援手,这才有李淳风,袁天罡东海一行,与此同时,释宗达摩院也将与虬髯客张三郎相约出兵南下的颉利可汗与十万突厥骑兵困在玉门关外,只等秦王李世民继位之后前来谈判。
三日之后,东海之滨,碣石之上,已过花甲之年的虬髯客张三郎,面朝大海,背手伫立,站在他身后的是一位年轻女子,穿着句罗国传统服饰,样貌清秀而不失妩媚,身材高挑而曲线丰腴,无论身处何处,均是天地间一抹亮丽的风景,但却吸引不了虬髯客的视线,他的目光始终看着远方的地平线,海天交织成一体,专心听着拍打岸边的波涛声,喃喃念起魏武帝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