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蔡伯喈千里投奔(2/2)
避难之人,岂敢连累羊公?”
“欸,伯喈此言差矣,且问你,可有天子诏书?”
“无。”
“那可有官府缉捕文书?”
“亦无。”
“既无天子诏书,又无官府文书,伯喈又有何连累老夫?”羊儒喝了口茶汤,又说到,“伯喈受奸人所害,然我泰山羊氏素有声望,谅朝中宵小不敢轻举妄动,你放心住下便是。”
“如此便由羊公做主。”说完便起身施礼。
“欸,你我两家本是世交,何必如此客套?”羊儒笑道,“再说,老夫正欲为三郎请先生,伯喈适逢其会,却不知可愿受艺?”
“可是那不满周岁便手不释卷的羊安?”
“欸,伯喈谬赞了。”
“岂是谬赞,早闻羊家得孙安,周岁而读书,三岁识千字,六岁背百书。”
“一言难尽啊,你且看看。”
蔡邕结果羊儒递来的竹简,边看边问道:“这是?”
“一卷是他的功课,其中用的他自创的符号称为‘标点’,专为断句之用;另一卷是他自创的字体称为‘简体字’。”羊儒顿了顿,继续道,“吾以为年少成名,并非善事,故只许他功课时自用,至于这简体字,怕是取祸之道,暂不许他使用,为此,今日还与我争论。伯喈以为如何?”
“令孙高才。”蔡邕起身向羊儒起身一拜,道,“羊公何不请令孙一绪?”
羊安此时并不知道自己已是声名在外,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他自诩不是旷世之才,只是拥有现代人的见识和知识,但是在古文造诣上是远不及古人的。因为身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现代人去和古人比古文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傲慢的事情,一句古人生活中的常用语,可能现代人都是需要靠结合上下文的揣摩和猜测才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答案,还是无从考证的。所以本着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原则,他选择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尽可能勤快的学习古代文化。饶是如此,繁体字也是让他吃尽苦头。所以便有了周岁而读书,三岁识千字的事迹。
当然,古代读书也有简单的地方,那就是学科单一,主要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主,虽然各书有多个版本,比如:《诗》有《毛诗》、《齐诗》、《鲁诗》、《韩诗》等,又《书》有《古文尚书》、《欧阳尚书》等等之类的。但大体来说,主要是经学,如要细分,那便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所谓今文经学指秦汉时期因秦始皇焚书及项羽烧咸阳宫导致经书失传,后来汉代儒学家通过整理历代师徒口口相传的内容编订的书籍。而古文经是指春秋战国时已经流传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曾一度失传,后鲁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墙壁夹层中发现。
所以,这些对于现代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背书狂人来说,要朗读背诵,唯一的难点只有繁体字而已,至于理解运用,各个版本的书都有人编注,又有老师教习,羊安的启蒙老师就是祖父羊儒。
卢全来唤羊安的时候,羊安正用树枝在沙土里默写经文。后世被各种穿越小说吹的天花乱坠的蔡侯纸,在羊安看来,其质量形同厕纸,还不是卷纸,而是更早的草纸。且不说做工粗糙,最关键的问题是化墨。所以这也帮羊安解除了疑惑,为何东汉已经出现蔡侯纸的情况下,仍主要使用竹简和锦帛,何况这蔡侯纸价堪比黄金。这也直接断了羊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生财之路。
“羊安拜见伯喈叔父。”羊安先施一礼。虽然知道蔡邕和自家是世交,但初见蔡邕,羊安仍免不了心潮澎湃。这可是他来到这个时代见到的一位名人,况且来到这个时代,他才知道,蔡邕虽年不过半百,但早已是天下闻名的大儒,于诗、歌、经学、书法、音律、数学上颇有建树。即便后来暴虐如董卓,也是凡事需请教于他。只见他身高七尺,体态纤修,白面有须,举止儒雅。
“好一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少年。”当羊安出现在蔡邕面前,蔡邕不禁感叹道。
“叔父谬赞了。”
“三郎,老夫欲请伯喈教授于你,可好?”羊儒见蔡邕如此夸赞羊安,心中也是高兴不已。
“善,大善,孙儿一切依祖父大人。”羊安兴奋道。
“欸,不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