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没人感谢袁崇焕(1/2)
黄台吉的想法和朱五一样。
除了袁崇焕,没人能治黄台吉。
所以黄台吉就要想办法除了袁崇焕。
先是几个忠心耿耿,假意被建奴收编的大明俘兵冒死逃了回来,说建奴对大明这里的布置知之甚详,知道大明布防详情,清楚围堵建奴的兵力哪里薄弱。
起初没人信,可随着建奴在京城晃荡的时间越来越长,各种调动井井有条,好像真的对大明军队的布置了如指掌一样,这种说法就越传越广。
之后一个送信的建奴被明军逮到,身上的信件被搜出来后,信件上的重大消息,不仅在短时间内,几乎被京城附近所有的大明高级将领所知。
有人通敌的说法,也越传越广,越传越真。
因为信件上,不仅透露了一些大明军队的布置,黄台吉还在信件中亲自感谢了袁崇焕。
这事朱五当然知情,可他只是一笑而过,说了一句黄台吉的离间计用得不错,只是用错人之后,就继续事事听从袁崇焕的建议。
然而,有些事,并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
万历三大征才结束不到十年,萨尔浒虽败,但有宁远、宁锦大捷。
大明百姓心中,大明的军队还是很能打的,建奴是闹得凶了一点,但他们依旧没有把建奴放在心上,认为对方只不过是个小打小闹的蛮夷而已。
在他们眼里,建奴突然打到京城,就好像莫斯科的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城郊有乌克兰军队一样不可思议。
原本他们就对天下无敌的大明,平不了区区建奴颇有微词,现在建奴都到京城来了,他们对袁崇焕的不满,可想而知。
更别说建奴一直在京城外面晃荡,百姓正常活动受影响,粮价飞涨,城外还有亲属被建奴劫掠。
百姓被劫,王爷、权贵们在城外的庄园也都逃不了。
就这,还是他们之前对袁崇焕所作所为产生的不满。
现在,大明四方汇集的大军都已经快到十万了,结果还是拿那么一点建奴没办法。
所以在有袁崇焕通敌的“实证”之后,他们更是炸了锅,连袁崇焕向崇祯要官的事也被人挖了出来,流言在各方脑补之下,也传得越来越像。
为什么其他人守辽东不行,必须要袁崇焕去,因为他通敌了啊。
为什么建奴能在大明境内来去如风,因为袁崇焕通敌。
为什么十万大军赶不走建奴,因为袁崇焕通敌。
如果有人觉得袁崇焕已经位极人臣,圣眷正隆,没理由通敌。
那些人又会说什么黄台吉愿意和袁崇焕平分天下,建奴都是袁崇焕养的。
喜欢传流言,攻击袁崇焕的人中,有人想为自己的无能开脱,有人嫉妒朱五过于信任袁崇焕。
还有更多的人认为袁崇焕无能,换一个人会更好。
总之,没人认为大明一定需要袁崇焕去打建奴,没人觉得袁崇焕已经做得够好,或者说现在的大明没人可以比袁崇焕做得更好。
更不可能有人感谢袁崇焕辛苦平辽,最后平到京城下面。
所以,众口铄金下,虽然朱五对袁崇焕依旧那么信任,其他人见他那么信任袁崇焕,不敢在他面前说袁崇焕不是。
但,袁崇焕却害怕了,不敢像之前那样发光发热。
而朱五在发现袁崇焕在商议军事时话少了很多,愿意主动给其他将领表现的机会时。
只是以为袁崇焕想集众人之智,根本没往其他地方想,任由局势发展。
所以,黄台吉的离间计还是产生了一些效果。
让明军各级将领有些离心离德,其他军队不信任关宁军,关宁军内部也有些人心涣散。
但,现在大明军队的总指挥可是朱五,哪怕他是个全听手下意见行动的总指挥,那也是总指挥。
所有将领,士卒都奉他的命令行动,只要他不乱,明军就乱不到哪去。
然而,随着明军连日行动不顺,不断发酵的离间计,还是炸了。
这天,朱五看着地图喜笑颜开道:“这個叫的卢象升不错,一个大名知府竟然能拉来一万人的队伍。
出发时是一万人,来的时候还是一万人,比普通边军都强。袁公,这下京城周边已有大军十三万,该怎么堵截黄台吉?”
看着满脸乐观的朱五,袁崇焕可不知道,朱五前不久才确信自己不用考虑逃离京城保命,对现在这局面是真知足。
所以此时,袁崇焕心里对朱五有些钦佩,觉得朱五虽不知兵,但有名将之风。
一军主帅就要像朱五这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哪怕陷入死地,也要让手下的士卒相信,己方有胜无败。
而不是像他这样,被群起攻讦就愁眉不展。
袁崇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