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靠肥当家(1/2)
尤其是那些懒人,屎尿最多,在出门的时候,不是这事就是那事。
从开始集合到大家都到齐,没有半个小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都还是快的了,还有些人是大部队到地头了,他们才匆忙赶过来。
高怀瑾昨天处理的那几个迟到的家伙,更是大家都开始干活了,他们还没来。集体生产这些现象都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同一个公司里,也会有这种现象。
有些员工去得早,早早吃过早餐,上班时间一到,就坐在岗位上开始干活,有些就掐着点进公司,都开始上班了,他还在工位上吃早点。
等大伙到的差不多了,高怀玉带着人已经从食堂把干粮都带来了,按照以前的定量分给了大家,这个不是在这里吃的,而是要带着干粮到地头吃。
所以把干粮带到地头,还得先下地干一会儿活,大概到了七点半到八点的时候,才是吃早饭的点,然后就用这些干粮充饥。
稍作休息,就开始干上午的活,上午就有在家里的老年妇女烧好水,由老人带着孩子送到地里,大约干一个小时休息二十分钟到半小时,再干一个小时,大约十点半十一点左右,上午就结束了。
然后大家回到自己家里,洗洗涮涮等着食堂敲钟,去食堂吃午饭。吃过午饭之后,还能再休息一会儿,大约到两点以后开始出工,直到五点多或六点下工,这一天的任务才算是完成了。
这只是田间的劳作,而高怀瑾的工作却没有完成,还要跟高怀玉核对每个人出工情况,队里的物资消耗情况,以及根据第二天的任务制定工分。
这些都是日常操作,后期还会有队里的扫盲任务,那就得吃过晚饭之后,队里或者是大队开办扫盲班,不识字的社员还得去学习。
生产队里也会经常开会,上面有文件下达的时候,队长还得带着大家学习文件精神,根本就不是高怀瑾想的那样,可以做一个躺平式的干部。
就是后来做到副总领的那位,也是天天扛着锄头,跟社员一起劳动,还比一般社员干的都多,操心操的也多,队长不是那么好当的。
忙碌完这一天,高怀瑾跟着爷爷一起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爷爷还笑着说,这些以后就会成为常态,习惯了就好,经历的多了,有些事情不用去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高怀瑾笑了一下,没有反驳他,在他们这一代,或者是包括他父亲这一代人,都认为地里的收成也就那么多,大家勤劳一点,能跟土地多要一点,再多他们就没想过了。
可是这一代人,至少是高怀瑾不会这么认为,一亩地的产量有多少,他还是心里有数的,现在是远远没有达到那个产量。
但是受影响的因素不少,首先就是种子的问题,现在的种子都是自己留出来的,比方说收割小麦,先捡着生长比较粗壮饱满的小麦,单独碾压出来,这部分是留作种子的。
然后一茬一茬的耕种,种子的效能或许是一代一代的减弱吧。
地球上有个种子公司,完全是垄断了种子的销售,更可气的是,这些都是一次性的种子,只能收获一季,下次想要播种,还得在重新购买。
农民的收益有三分之一是交给他们了,就像高怀瑾自己的房贷一样,都是为这些资本在打工,在做奴隶。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化肥,现在地里上的都是农家肥,现在连吃饭都吃不饱,就是造粪机器也造不出来那么多。
所以老头和小孩在路上拾粪,也是这个时代独有的风景,拾的粪都上交给队里了。
等大包干之后,还有人为了一个粪球而大打出手,物资匮乏的时代,想想都是一种心酸。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对于农作物的生产简直太重要了。
现在国内是有化肥厂,就那么几家,产量少的可怜,连化肥厂周边的土地都照顾不到,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就是到了七十年代,小鬼子的尿素风靡全国,对于国内布料短缺的情况,尿素袋子就成了流行布料。
有个作家的小说里记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把装尿素的袋子拆开,当作布料缝制了一件小汗衫和一件半长裤,穿着去上工,满身都散发着尿一般的骚味。而且更令人好笑的是,她的屁股上一边是一个“日”字,另一边是一个“本”字。
这个情节就是七十年代“尿素裤”流行的真实写照。
这么滑稽的“尿素裤”,也不是谁都能穿上的,想穿还得有关系才行。那时候一般都是县里和公社的干部,村里能穿上“尿素裤”的也只有少数的几个村干部,一般的农民就别想了。
一个老头啰里啰嗦,一个青年想着自己的心事,命运的齿轮可能从这一刻发生了一点改变。
高怀瑾回到屋里,害怕影响妹妹睡觉,没有开灯,他们大队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已经可以用电灯了,只是这电不宽敞,时有时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