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长夜的二三事(1/1)
光明历1024年夏三月17日,极光之下
这里是迈向长夜的最后一站,也是极光之墙的正下方,圣堂散步的光明已经很难投射到这个区域,因此光暗交替之下,形成了这片独特的灰色区域。
这里当然是不宜居的,因此也不会有城邦和村镇,我在平原上搭起了帐篷和暗室,利用无光水晶再一次进行了实验。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暗室几乎刚刚搭建完成,黑暗中就已经开始产生异变,空气变得粘稠,整片空间开始挣扎着驱动,用于记录的自律设备几乎一瞬间就爆开了火光,但紧接着,四散的火花也被黑暗笼罩并逐渐吞没。
在大概一刻钟过后,黑暗开始向着中央流动,汇聚,仿佛什么东西正在这间暗室的中央凝聚而出,随着空气中的几声爆鸣,无光水晶碎裂,黑暗消散,封闭的暗室里飘荡起一道极光,与室外的天幕如出一辙。
按照预期的计划,我本该在明天动身出发前往黄昏之墙,但是在实验完成之后,我发现我对于长夜的认知似乎并不正确--黑暗似乎并不如潮汐学派所说,是源于某种超自然力量的迸发,而且一种扭曲的概念,是切实覆盖在整个世界上的现实规则。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文明三墙的真正作用,恐怕也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隔绝黑暗的侵袭,而是在黑暗之中,撑起了一个独立于黑暗之外的世界。
可惜黑暗初临的那些年,一切都还处于混乱之中,几乎没有完整的史料记录,关于文明三墙的建设记录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是号称包揽了时间所有知识的大图书馆,关于三墙的记载也只有寥寥几笔。
“昔日的开拓之民,自黑夜之中远离,便行山水,而至应许之原。”
“彼时,黄昏之息已至,于是诸王惶恐,行祭于渭水之上,得神启,遂发万民,筑墙于平原,自东北而始,纳沃野涓流于其中,以谋长夜。”
我记得这是教廷圣约中的句子,但即使是教廷,关于黑暗纪元的描述也是模糊不清,几篇相关的段落用词模糊,且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让人很难判断时间上的相互关系。但是,以现在的试验结果来看,文明三墙的建设时间,恐怕要早于长夜真正降临的时刻。
白银教廷的圣约中往往会强调,当初最早开辟极昼之地的先民是得到了神明的启示,按照神明指引的方向,来到了现在的极昼平原,之后便在这里安家。在他们的描述里,长夜降临之时,神明降下了极光,用于阻拦从山脉间袭来的黑夜,只是,虽然神明的光芒庇护了开拓之民,但是山脉中收到黑暗侵蚀的野兽,仍然可以从地面穿过屏障,袭击那些没有做好防备的先民。
于是,在一位先知的带领下,人民开始沿着极光的边缘筑起城墙,用以防止受污染者影响到光幕的正常运转,随着文明的逐渐发展,城墙也蔓延到了极昼之地的每一处边界,直至今日,除了沿海港口地区,其他的边界已经全部被城墙所封闭,文明三墙的概念也由此形成。
老实说,我一直不喜欢白银教廷的这套说辞,对他们口中的那位创造万物的神明也抱有质疑,至少在我的半生路途中,我并没有见到所谓的神启,也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神恩,那些自称是蒙受恩赐,传颂荣光的传道士,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我看来,恐怕尚不如田野间的农妇虔诚。而所谓神赐的奇迹,更像是某种神秘学与高端科技的结合体。但是很可惜,时至今日,白银圣教仍是这个世界上最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使是学院的研究者,也不乏教派的虔诚信徒,但往好了想,起码到现在为止,教派仍然承担着很大一部分教育的职责,特别是蒙学阶段,现在的联邦政府出于现实需要,对于中高端的技术性人才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是对于刚刚开始识字的蒙童却并没有太多关注,当然了,这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也算出于现实情况的妥协,于是启蒙的重任便落在了教廷身上,政府得以摆脱相当庞大的一部分负担,教廷呢,也得以让自己的形象下沉到基层群众当中。
圣钟已经敲响,我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摇曳的灯光之下,一道朦胧的光影开始覆盖在我的身上。我走出室外,前方,驻守的士兵正在转动摇杆,打开黄昏之墙的通路。
赐福已至,前路已通,是时候出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