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符雨霄的归家之行(三)(1/2)
【停留在家乡的这段日子让我更坚定的选择留在浦江或者是至少与之相近等级的大城市。
在我看来,远离故乡的痛苦和在大城市里激烈竞争的伤痛相比,后者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留在家乡只会让自己身处于内卷之中而无法感受到内卷——最终被动迎来的幻梦初醒产生的痛苦至少是前两者的乘积。
——符雨霄,1981.2】
首先,她介绍起了自己看到的浦江、美国宾夕法尼亚以及自己待了半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当地的师生。
接着,她开始讲到了自己在浦江交大经历过的重大事件。除此之外,她还讲了自己与数学系的系副主任程极泰教授,以及自己班的一位男同学——现在已经能独自领导一个省部共建的省级实验室的夏希羽副教授带着自己做研究的过程。
在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她在现场喊出了好几句口号作为收尾。
随后,她接过一直由罗慧楠和楚文保管的五十本书和夏希羽的中、英文《黎明之剑1:揭棺而起》各五套,开始进行捐书仪式。
虽然只有六十本书,但对于一所有着近五千两百名初、高中生以及百余名教职员工、但只有1100余本老旧藏书的南塘二中而言,35本外文自然科学读物、5本英语字典、10本国内的不同领域的科普读物、5套国内流行的科幻小说带来的冲击实在是过于大了。以至于在它们全部于当天下午五点二十分收入馆藏之后,在校内的学生和老师之中竟然出现了争抢。
符雨霄为此不得不在当天晚上八点半用校内的电话紧急联系夏希羽,希望他能解决这里的图书问题,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话:“这好办,我去稍稍联系一下。”
当晚稍晚些时候,夏希羽亲自为了此事而联络萨蒂教授,后者在思考许久后,答应把自家的十五本五十年代出版的各类空闲书籍送给夏希羽,允许他自行处置——不论是送给符雨霄的高中母校、留在希羽组或者捐给浦江交大都可以。
在谈成这件事后,萨蒂教授问了夏希羽一句话:“夏,这就是你上个月在会议上提到的问题吗?”
“嗯,图书是一个大问题,但我比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清楚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书有多么贵重。我本来想向国内购买书籍的,但我不得不告诉您,我现在手上有的那点本币,根本不够我发一个季度的工资,所以我不敢动手。至于使用美元,我更是怕招惹麻烦。”(夏)
萨蒂教授听到夏希羽的发言,反而比之前更困惑了:“可是据我得到的消息,你手上的外汇有六位数。”
“是这样,但我希望把外汇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据我所知,美国的高校虽然大多都是让学生自购书籍,或者是买二手书,但教职员工的配额应该也有一些。您看看能否从这里面想办法帮个忙?”
“就算是对高中生没有太大帮助的严肃学术读物,也可以促进我们希羽组和浦江交大与你们的文化交流。这应该也符合贵校的精神。哪怕是一本书也好,只要是我觉得可以的书都送过来,哪怕是文学经典也可以。”
面对夏希羽的请求,萨蒂教授在再次思考后给出了答复:“这样的话……我除了答应你的十五本书之外,再帮你想想办法。没想到轮值会长竟然要这样深夜里打电话来找我是为了这种涉及十几本书的事……至少你那边是深夜。”
“是的,是的。这不只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县立中学里存在的问题,更是诸如浦江交大这样的重点院校也存在的问题。雨霄的催促让我真的睡不好觉,于是,为了能让自己睡好觉,只能在您那边的早上九点就跟您打电话。”
听着夏希羽语气中的疲惫,萨蒂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只得说道:“哈哈哈……好吧,看来这事确实真的让你很着急。”
“不过,我建议你不要对我这边抱太大的希望。你应该也知道,在我们美国这边,即使是普通的小说,两、三位数的价格也是很多穷学生承受不起的,教材的问题更严重。毕竟,我们不能指望爱思唯尔、施普林格以及国际上的各大出版商大发慈悲。希望你们的国家不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我相信不会的,感谢您的祝福,如果书到位的话请尽快联系我。那么,萨蒂教授,我们之后再联系。”
“再见,夏会长。”
通话结束。
这番深夜通话结束后,夏希羽在司璇的陪伴下回到家中的路上,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
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以专家组副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世界银行于1980年进行的世界银行贷款谈判,谈判的内容则是——大学发展项目,以及这个世行贷款中国教育项目的代号——“一大”。
在夏希羽为数不多的印象中,这个项目在1981年结束谈判,1982年正式开始,最终于1986年正式结束。
对夏希羽来说,该项目在浦江交大之中,还产生了一个名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