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朱元璋:短短几句话,就让国力稍有提升?(1/2)
36:朱元璋:短短几句话,就让国力稍有提升?
见朱元璋急了,朱雄英心里窃笑不止。
与其说老爷子的国策错了,其实更多的是环境问题。
朱元璋定下的国策,都是针对大明初立,其实很多决策,都是十分高明的。
他就是故意这样说,气一气老爷子罢了。
“言归正传。”朱雄英笑道:“方才我说到,皇帝的国策有问题,这其实是不对的。”
切,这人还是怂了!
一旁的侍卫与宦官心惊胆战,生怕皇帝一个暴怒,迁怒到他们身上。
可此时见朱雄英换了说法,他们心中又莫名的觉得失落。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雄英改变说法,而心情变好。
他最讨厌的,便是那蛇鼠两端的人,此人此刻所言,正好撞到了他的忌讳。
察觉到朱元璋皱眉,朱雄英不紧不慢道:“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要结合环境去分析的。”
“就比如士农工商,百姓不得征召不能随意流动,都快速的稳定了大明初定的天下。”
“可长此以往,便会造成阶级固化,官员士绅、农民匠户,都会陷入疯狂的内卷当中。”
“到那时候,天下注定会变成富者连田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细数历朝历代王朝末年,大多逃不过此宿命,反派不是士绅,便是世家豪门。”
这些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思考过的,但关键问题所在,便在于此事无解。
不管他怎么设想,王朝末年,终究还是会走到如此境地的。
毕竟,土地就那么多,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依靠士绅。
而人又多有贪欲,朱元璋深知指望人心不靠谱,所以这段时间他也在捉摸着怎么让这群人感到忌惮,不敢肆意妄为。
见朱雄英说到这个问题,朱元璋便问道:“那你说,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听到这话,朱雄英嘴角勾起了笑容。
他的本意,就是想要让老爷子重开科举。
一旦开了科举,自己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首先,是思想问题。”朱雄英缓缓说道:“读书人,向来只知道理,不知道一件事情为何是这样,所以,我们要要求读书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乃是后心学集大成者。
朱元璋还好,他本身是农民出声,学习儒学的目的,是搞清楚臣子在想什么。
但朱标就不同了,听见知行合一这几个字,当场愣在原地。
他学习儒家很久了。
可以说,儒家的经典奥义,朱标基本上都明白。
冷不丁的听见朱雄英的说法,顿时愣在原地,这是被吓到了。
这是因为朱标只是明白儒家奥义,并没有深入的去研究。
若换做是一个大儒,此刻怕是已经道心破碎,世界观重组。
但......这并不妨碍朱标觉得朱雄英很厉害。
“所谓知行合一,你们就当是一个道理,其意思其实很简单,此处暂且不提。”
朱雄英不急不忙道:“再来说说内卷的问题,中华大地很大,就算到了王朝末年,也有很多荒地闲置,却无人去开荒。”
“这其中,就涉及到王朝各方面的原因,相信两位比我更懂,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朱元璋与朱标自然懂王朝末年面临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史书上记载大多是皇帝昏庸。
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是。
归根结底,是因为整个王朝都腐烂了,自上而下的革新,只会遭受庞大的阻力。
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自下而上的进行!
推翻腐朽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然后稳定百年,再次变得腐朽。
如此,循环而已。
所以......朱元璋和朱标对此人接下来的说法很好奇。
天下这么些年,聪明人也不少,但面对这个情况,几乎无人能够去解决。
“提高生产力,并改变现有的结构组成,让天下人都可以有出路!”
听见改变现有的结构,朱元璋深深的看了朱雄英一眼,但也没太在意。
他问道:“提高生产力是什么意思?”
朱雄英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提高生产力,便是以极少的人从事农业,便可养活亿亿人!”
“不可能!就算粮食产量再高,可吏治不行,一切皆是枉然。”朱标摇头道:“一旦官员士绅贪腐,百姓该穷困的还是会穷困,所以朝廷是否圣明,才是最重要的。”
被朱标反驳,朱雄英反而笑了,“所以,读书人的思想需要去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