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 第三章 成祖文皇帝?

第三章 成祖文皇帝? (2/2)

2023-10-20 作者: 天玄的笔

第三章 成祖文皇帝?(2/2)

朱棣最难以忍受的事,也是他最在意的事:名分。

他是篡位,这个在史书上无可更改,他也自知;但于孝于理于私于义,他都不愿意背上一个“弑君之君”的名号,被后世之君挂在耻辱柱上。

所以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样样在行:和平削藩、唯才是举、北伐元孽、派郑和下西洋…登基后没有一天闲着,只是为了向历史、向老爹证明自己才是那个应该坐上皇座的人——而不是那个愚蠢的侄子朱允炆。

早在登基后不久,他就为自己定好了庙号“太宗”,直接跳过建文帝,成为庙宗里的大明正统二世皇。

这“祖”与“宗”的讲究,可大得很。

凡开国君主,都称“祖”,比如朱元璋就是“太祖高皇帝”,刘邦是“汉太祖”,李渊是“唐高祖”,一朝何来二祖的说法?

祖宗祖宗,“宗”在“祖”之后,就是二世,和之后的皇帝,比如李世民是“唐太宗”,李隆基是“唐玄宗”。

庙号乱就是辈分乱,辈分乱就是正统乱了。

父亲和儿子,能是一个叫法吗?

他给自己暗定下“太宗”,就是死后也为了向天下宣告自己继承的是朱元璋的皇位,是子承父位,而非叔夺侄位。

据史书记载:朱棣攻入京师,靖难成功后,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相当于废掉了建文的年号,不承认建文的正统性,只认可朱元璋这一位皇帝。

兢兢业业一辈子,追求都完成的差不多了,唯独这个名分,朱棣不想被骂于后世、臭之千古。

在史书上留下“帝(建文)不知所终”,暗中搜寻朱允炆踪迹十数年,不仅是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也是为了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这也是明朝的特点之一:儒教兴盛,甚至成为了天下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得力工具。

而“孝”又是儒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上至龙袍天子,下到黎民百姓,都以奉孝为本。

“孝”与“义”类同,无独有偶,不仅是朱棣遇到了“弑君”的困境,朱元璋也曾面临过类似的境遇。

明朝建立前夕,小明王韩林儿的存在成了朱元璋的一颗眼中钉。

要知道,朱元璋反元,成为天下义帅的根据之一就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义,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元反完了,准备建明了,这小明王肯定不可以留着了,该卸磨杀驴了。

朱元璋要做天下共主,自然不能背负弑君的罪名,所以这恶事得由他人来做,并且做完这人得死。

廖永忠就成了这个“白手套”。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派水军将领廖永忠驾船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来应天府,行驶至瓜埠时,船翻沉入江中,韩林儿落水溺亡。

船无缘无故会沉吗?

显然不会。

韩林儿是被朱元璋授意、廖永忠动手,杀死在了江上,然后弄翻船,制造出一个“落水溺亡”的由头来。

可惜的是,廖永忠不知是蠢还是怯,办完事竟然活着回去了。

自古以来,做这种白手套的人就不能活下来,这是规矩。

明面上,你廖永忠就是没护好小明王,让他死了,有什么脸面活下来?活下来,还回来了,大帅朱元璋怎么保你?

果然,没过几年,廖永忠还是被朱元璋找了个借口除掉了。

再说回来,朱棣面临的就是这么个情景:

朱允炆逃了,失踪了,朱棣无论是真的想找回这个“好侄儿”,还是想斩草除根,他都只能摆出一副“好叔叔”的面孔来,全力去找。

找到了,就是“孝”不失。再随便找个“意外”除掉对方,这刀沾了血,但却不是他握的刀,自然可以不染弑君的罪名。

“名”是一个很虚的东西,越是身居高位的人,就越需要这个看似华而不实的东西来点缀自己的光环,以彰显与凡人的不同。

朱棣是皇帝,世间最有权势、坐的最高的人,又怎可能会不在意的“名”?

毫无疑问,“成祖文皇帝”这五个字彻底点燃了朱棣的怒火,在他看来,这就是朱文圭故意说出来气自己的。

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查出幕后之人,一定要把朱文圭杀了。

一个小小的朱文圭,杀了就杀了,随便找个长得差不多的替身来就好,谁会在意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建庶人呢?

不到两米之隔的小殿上,朱温归还不知,和自己从未谋面的千古一帝朱棣因为一句话就十分坚定地要砍了自己的脑袋。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