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明七帝(下):皇权衰落(1/2)
王振的教唆下,朱祁镇下了一个又一个愚蠢至极的命令,难道就没人能看出来吗?
当然不是。
随军将领中,懂兵法者多得是,甚至当时的第一武勋——英国公张辅就在队伍中,他当然看得出来这些命令在军事上有多危险,会给军队带来多大的隐患。
军中也有不少文官武将先后舍命进谏,不乏随行的重臣。
但张辅却一直选择闭嘴,是因为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固然,朱祁镇的命令是在王振的教唆下出的,但王振是谁,是朱祁镇的第一亲信。
换而言之,王振的态度,就是朱祁镇的态度。
王振的作为,就是朱祁镇的作为。
反驳王振,就是反驳朱祁镇,就是抗旨。
后世记载中,似乎土木堡之变全是王振一人之过,朱祁镇只是用人不明。
但只要看一遍土木堡之战的经过,就会发现一个被隐藏起来的真相:王振根本没资格、也不可能指挥整只北征军队,更不可能一人酿成土木堡之变。
王振没资格,谁有资格?
皇帝朱祁镇。
也就是说,若把整个土木堡之战的指挥官从王振换成朱祁镇,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王振一个宦官,再受宠信也根本指挥不动大军,背后的真正指挥者是“大明战神”朱祁镇。
张辅已经老了,年老昏花,已经没力气讨好新君了,但也不想英国公一脉被削掉爵位,所以干脆睁只眼闭只眼,任由朱祁镇这个皇帝胡闹。
其他武将,则是没有资格将话直接传到朱祁镇面前来;或者说,即使传到,朱祁镇也未必听。
就这样,一群不想死的勋贵官员在一个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少年皇帝指挥下,成功走向死亡,走向瓦剌的埋伏圈。
皇权,有时是倾天的权势,有时也是自杀的利剑。
在朱祁镇皇帝的名义下,任何人口头上的反对都没有实际作用,所有人一点点看着这支军队走向深渊。
最终,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
当然,这一战的罪过也不全在朱祁镇身上,若他带的军队是朱棣那支封狼居胥的队伍,哪怕赢不了,也不至于全军覆灭。
主要原因在指挥官身上,但诱因,可跟大明朝方方面面都有关联。
首先就是内阁“三杨”,他们的文治能力确实强,但因立场问题,在张氏放权后他们就联手,成为文官集团当之无愧的首脑,开始粉饰太平的行为,不仅骗了朱祁镇和张氏,还骗过了朝臣、武勋。
表面上,大明在三杨的治理下出现了“正统初兴”,似乎延续了仁宣荣光,但实际上各地因官僚导致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土地兼并问题飞速恶化,与之随同的是边军的腐化。
边军的腐化早在仁宣时便有征兆,朱高炽、朱瞻基二人是朱棣定的“守成之君”,也确确实实达成了这一使命,但代价确实边防全面收缩,并以防守姿态为主。
换句明白点的话来说,就是大明在对蒙古上成了一只缩进壳的乌龟。
短时如此,尚出不了什么毛病;但长久如此,边军腐化已经是必然的事了。
边军腐化简单来说,就是边军军官虚报卫所、贪污军饷,不练兵,甚至将边军私用看家护卫。
这么搞,边军不仅逐渐丧失了战斗力,人数上也存在巨大缺口。
以至于长久下去,到了朱祁镇北征时,边军中竟抽调不出什么有战力的军队来补充到王师里,生生看着这支东拼西凑的王师一路向北,找死去了。
除此之外,内有敌奸也是边军的重要问题。
朱祁镇的军队被瓦剌开“上帝视角”,不是也先得了成吉思汗的庇佑,而是大军中、边关中都有通敌叛国的卖国贼,这帮人不仅在战时出卖情报,还在平时偷偷倒卖朝廷严令禁止的军火;而朱祁镇却被三杨蒙在鼓里,还以为大家心中想的都是“重现永乐荣光”,却不知有人在寻思他脑袋能跟也先换多少荣华富贵来。
内、外、人,都不站在大明这边,失败是必然的。
这一战,大明葬送了大半精锐,国家瞬间陷入生死危亡之境地,后面就是朱祁钰临危受命的故事了。
七帝朱祁钰,年号景泰,共八年,乃藩王代帝。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遥尊远在草原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将军国大事交由能臣于谦负责。
他的做法本身没什么问题: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已经没了权,又不失礼法;而于谦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确确实实守住了北京。
但这两做法当时看来是合理巧妙,却成了他后来的葬身之因。
朱祁钰的临危受命,本质上还是后宫势力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