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灵异小说 > 影傀戏 > 第十四章 英雄冢

第十四章 英雄冢 (1/3)

2024-05-14 作者: 九南车

第十四章 英雄冢(1/3)

“杨芝,建隆元年生人,受上命于此,献紫水,卒于大中祥符六年。”

非常简短。我知道“紫水”在古文里的意思,是指血液,大意是说这个人叫杨芝,受皇帝的命令到这里放血,大中祥符六年的时候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这里,还是死在了外面被葬在这里。

从建隆元年到大中祥符六年不过五十年,我不研究历史,不知道五十岁的年龄在宋朝算不算高寿,如果不算高寿的话,那这人多半是因为失血过多死了的。罗纪毅看完之后将尸体又恭恭敬敬地放了回去,还作了个揖,他说死者为大,多有打扰,还望海涵。

手电筒往里照去,里面的完整尸体逐渐变多,不知道有多少。

这里从宋朝开始可能就没人来过,我们极有可能是第一批到这里的人,与一千年前的古人对话。

继续往前走,前面的空间逐渐变大,直到变成两个篮球场的大小,这个洞到了尽头。尽头正对着我们进来的通道的位置,树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下是一只雕刻的极为细致的赑屃,非常壮观。

我逐渐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之前我爸留给我的字条上明确写了这里的用途,杨氏将这里作为一个烧制陶俑的作坊,这期间死在这里的人,或者像杨芝那样被带到这里放血的人,都葬在这里。这个石碑的作用就是记住那些人。

石碑因为遮蔽在洞中,不曾受流水侵蚀和风吹日晒,因此保存的非常完整,上面的碑文清晰可见。其实碑文就是一个个名字,无一例外的是石碑上的名字都姓杨。看来皖籍杨氏为这些陶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杨芝带到这里放血,这肯定是整个秘密中及其重要的一环,不管在中国的什么时代,都不会拿人命开玩笑。

我突然想起了我爸留给我的纸条里写的东西,其中提到方家是使这些陶俑复活的关键一环,我猜想,有没有可能杨家人的血液也是这其中的关键步骤?比如说,陶俑烧制好之后往上面淋上血液,它就会像活人一样动起来,变成能作战的士兵?

我把我的猜想告诉罗纪毅和四叔,他们做出一副思考的样子,我又说:“其实要验证这个猜想非常简单,我们直接找一个陶俑放血给它,看它能不能站起来蹦跶。”四叔说这个办法行不通,理由是我们压根儿不知道血液是不是关键所在,就算它是关键,整活一个陶俑不知道要用多少血,万一血流干了它还是个死物,也不能证明猜想是错的,万一是血还不够呢?

我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四叔,掂量了一下我们俩能流多少血,觉得四叔说的有道理,要是因为这么一个愚蠢的猜想交代在这儿了,那未免也太不值当了。

我开始研究起石碑来,我平时对这些古物颇有了解,主要是因为感兴趣,阅读过这方面的书籍。石碑是典型的宋代风格,但赑屃却有一些明朝的手笔,按理来说这两个时代相隔数百年,应该不会有这种雷同。我掏出笔记本,将这个石碑的大致形状描绘下来,在旁边写上:两种时代风格,不合常理。然后我开始在碑文上找杨芝的名字,碑文很清晰,所以很好找,杨芝两个字靠在很前的位置。

我不知道这个名字顺序是怎么排的,但我隐隐感觉,越靠近石碑的尸体的名字,排在越前。

我数了数洞壁上在杨芝之前的壁龛,有二十七个,而石碑上杨芝之前的名字,也有二十七个,对应上了。这说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接着,我又到石碑的反面,那里也刻着字,但之前我们都没有注意到。

碑文是文言文,翻译之后的大概意思是这里的所有人都是皖籍杨氏一脉,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来到这里,致力于辉煌的陶俑制造事业,然后牺牲自己,保家卫国。

白话文的震撼力远不及原文,看完整篇碑文,我脑海里只有两个字:英雄。

能够为大家牺牲小我的人都是英雄,更何况这里的所有人都是有亲缘关系的一家人,身上流着相同的血,为了保家卫国的信念,所有人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失去生命,面临着全族绝后的风险,只为了让这些陶俑能有能力捍卫疆土,实在是了不起。

罗纪毅的文化程度翻译这些碑文有困难,我就讲给他听,他听完也大受震撼。

回顾宋朝的历史,好像只能用偏安一隅去形容,即使那个时代很富庶,但遮盖不了它南逃的事实。但有这么一支姓氏,用这种诡秘的办法,死守在皖北大地上。按照当时的宋军战斗力,死守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不知道这些陶俑到底是怎么作战的,也不知道这种办法是不是可靠,但确实有人这样做了,史书上没有记载,我觉得可能是这种办法太过匪夷所思。

有句话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人的死究竟换来了多少年的太平已无处可考,虽然没能名留史册,但这块石碑记住了他们。

接下来该思考我们的问题了,罗纪毅认为这些人是被安葬在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有人带着尸体来到这安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