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毁灭之路(1/2)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一个年轻人在他的官邸里思考良久之后,下定决心,向朝廷上书,借口以生病为由辞官不干了,这就奇怪了,按道理在封建王朝谋个一官半职是个挺不错的差事,吃着皇粮,手握权力,没事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捞一些外快。所以当时这个举动在平常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
而且他还是个例外,和大多数官员不太一样,他在做官期间清正廉洁,从不贪污受贿。那为什么突然不干了?多年之后,他道出了原因:“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辞官后他回到了家乡,准备隐居起来,希望等到天下太平时,出来在做打算。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曹操。
此时的中国是由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汉灵帝同志领导的,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掌权的却是另一帮人,这些人不是文武百官,不是皇亲国戚,而是我们熟知的宦官,俗称“太监”。
宦官本身在朝廷的工作主要是当服务员,但我们的汉灵帝同志非觉得宦官们的能力不止于此,偏偏要让他们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给他们封官加爵,还让他们参与朝政。结果不出所料,在一帮宦官们的搅合下,让得本就内忧外患的东汉王朝,一路往灭亡的路上狂飙,拉都拉不住。
凡事都是有原因的,东汉沦落到如今这个局面基本上是由于两大势力所导致的,前期外戚作乱,后期宦官继续作乱,而士人在他们的打压排挤下,往往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士人就是读书人,可谓来历悠久,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一起治理天下,有人危害国家,会上书弹劾。皇帝做的不对,会上书劝说。如果你跟他们的观点不同,可以和他们公开辩论,但基本上都是你输,因为他们大多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往往会引经据典,举例论证,不把你说服决不罢休。
在光武帝刘秀(第一任)和汉和帝刘庄(第二任)统治时期,士人集团的势力由为辉煌,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员,士人无处不在,国家在他们的协同治理下,天下太平,人口富足,粮食丰收,牛羊遍地,国家发展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当东汉王朝的接力棒传到汉章帝(第三任)刘炟手上时,画风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偏离了当初爷爷刘秀设置好的运行轨道。
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在赏赐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问题上坚定的执行两个政策:给钱,不给权。所以在封官拜爵的同时,摘除了他们的军权,只留下少数人参与政事,除了祭祀一些必须要到场的活动之外,其他时间都给我在封地内好好的待着,对待外戚他同样如此。
这样一来尽量避免了两种可能:不会像刘邦那样卸磨杀驴(消灭有功之臣),不会出现外戚王莽篡汉。
到了汉和帝刘庄那会,在治国上基本原封不动套用了刘秀的政策,等汉章帝继位后,在对待许多问题上开始跟爷爷父亲那辈变得截然不同。尤其在待人方面,出手那是相当阔绰。
首先是亲王们,以前不可以留在京城,现在不仅可以还给予他们特权,这也能理解,毕竟谁让人家兄弟是皇帝呢,照顾照顾也是应该的。
接下来是文武百官,他们与章帝相当于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很明显章老板生怕员工不努力干活,经常对他们大加赏赐,这个也情有可原,毕竟人家跟你混,额外发放一些奖金也是正常的。
最后就是外戚了,章帝对他们的家族成员多有提携,升官封侯更是常有的事儿,问题就出在这里,比较上面两者,虽然亲王和大臣们得到的照顾也不少,至少人家懂得张弛有度,不会得寸进尺。
可外戚不会有这方面顾虑,只要皇帝给的我们都要,皇帝不给的我们争取,反正治理国家那是别人的事,荣华富贵才是我们毕生的追求,除了好事其他都干,除了坏事其他都不干。
从那以后,东汉政权长时间的掌握在了外戚手里,期间虽然有少数皇帝掌权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又被外戚所取代。
为什么外戚能够一直掌权呢?大体上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朝皇帝对他们的纵容;第二是皇帝死后,谁当皇帝他们说了算。
这里面陆续涌现出了四大外戚集团:窦氏、邓氏、阎氏、梁氏。
虽然他们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毫无疑问他们在任期间牢牢占据着东汉第一家族的宝座。外戚就像东汉这家公司的股东一样,占比多少股份就意味着有多少话语权,这四家外戚的在一众外戚当中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王朝的最大股东。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一群普通的当中,总有个别优秀的,但在一群优秀的当中,总有更优秀的。而将股份持有到最大化的就要属梁氏了,缔造这一切则要归功于梁皇后背后的那个男人——梁冀。
汉顺帝(东汉第七任皇帝)时期。
梁商死后,顺帝刘保希望大将军的职位继续由梁家人担任,便让梁冀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按理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梁冀和梁商却恰恰相反,他父亲清正廉洁,他贪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