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穿越小说 > 云趣 > 老一辈的八亲十里

老一辈的八亲十里 (1/1)

2024-01-01 作者: 蒋嗣毅

老一辈的八亲十里(1/1)

通往祖外公的老家,颠簸的崎岖与小碎石。

脚下嘎吱嘎吱的响着,弯沿的尽头有一栋白色的三层楼新房,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彻乡间小道和田野间。

隔着老远,祖宗老一辈的眼光,喜悦的看向一对对归家的乡友子辈,那是一种家乡欢迎的仪式。不是特别的浓重和复杂,目光跟随着人影,影影约约的由远至近。

我们迈着已经酥麻的双腿,艰难的从小巴里拥挤的人群中,大包小包的下了车。

那个年代没有小汽车,没有宽广的马路,也没有能听着音乐吹着空调的旅途,但是能一路哼着歌曲,望着梯田,手抓车椅杆,喜悦的归乡也是一种难得回忆。

98年在父母长辈的带领下,我邹着眉头第一次好奇的看着眼前的陌生场面。整个马路上搭着一个特别大的挡雨棚架,里面两侧摆着商户们的销售桌子,人们站在桌子后面做起了赶集商户。各式各样的小商品,一应俱全,吃的喝的,家里用的,剪头裁缝的,好一个热闹。

父辈表亲之间的招呼呢,从下车的这一刻就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这八亲十里就是这样的场面。我外公是个老木匠,打小就在老岳父家当着卖身长工,所以八亲十里还得从他们那个年代说起,中国解放前期,外公有一个好机遇,在岳父家当长工时,学习到了木匠功夫和算盘财会,放在当代应该是一个挺成功挺励志的故事:属于在岳父家从事着稳定的工作,旱劳保收,还有一技之长,并且娶得掌上明珠,摇身一变成了小东家的屌丝逆袭故事。

可是在70年前那个不仅仅是艰苦奋斗的年代,更是在那饿肚子的民国时代,外公的表亲们看着外公没有饿肚子,每个月可以领工钱,于是全部追随着外公到了外婆家也一同干起了长工,至那时大家就有了工资和学习相应的农耕文化的流程式工艺,听他们提起,应该算是当时整个县城的大户了。

上个世纪20-50年代外婆家家号老衡阳李家,李家在衡阳发展成拥有20多个劳动生产队,坐拥衡阳八大行业(盐行、茶行、药材行、广福杂货行、油行、粮食行、棉花行、牛皮行)以及农耕畜牧与综合一体的大户家庭,生产队的人们都是敬过茶,跪拜过的学艺徒弟,家里长辈给起的名,发了门生贴,才算正式的学艺子;往后每月都能领工钱。

 这些过来投靠的表亲兄弟们,各个都是身体健康,任劳好学的。并且还组建了响亮的抗日李家八门军,在外婆爸爸的八大行里工作学习着。抗日战争时,家里不缺打日本鬼子的英雄豪杰,后来解放了,家里土地上交了,还好在家里做事的这些徒弟们都还在,后来集体结队搬迁随外婆一起出了嫁,在外公的老家附近渐渐安了家。

 累月经年,许久就都在眼前的这个大型雨棚架下方做着赶集买卖,也是父辈们从下大巴的这一刻,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热闹招呼,挨桌挨户的在赶集的市场上进行他们兄弟子妹、叔叔侄儿之间的热络拥抱,整整十里长,老八大行的亲信家属们,这就是我老一辈外公们口中的八亲十里,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浓烈的家乡情,和淡淡的生活里的刻画记忆。

 耳边仿佛响起工匠精神与八大行的精简号子,源源悠长,农耕文化,八亲十里,浓浓的思乡情,厚厚时代恩,就是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撑起了家乡的一片蓝天,建设了一条又一条通往家乡的新柏油马路和一些湖南著名的建筑实景,国家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建设者。

2023年的今日他们都已经退休多年,有一部分将近百余岁,多年在家享着清福,子女后辈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前辈,百强企业家和国家的栋梁。也有一些由于身体不佳,早早离世,成为大家纪念与回忆的兄弟同胞。

 整个马路上特别大的挡雨棚架两侧,左侧是一排排房子,一楼是门面,二楼是仓库,三楼是住家,然而我要说的是右侧,因为那里有一条长长小溪,小溪上有一座可以通往祖父老家住宅的古石桥。确实,那是一座古桥,宽一丈,长五米,有些岁月了,不知什么原因,我对于这些的兴趣特别的高,比如说桥上的石墩以及桥头的虎头拴马桩,都表达着老一辈的记忆,同时也是我的记忆。

 石桥上正好有几位身高和我差不多的儿童,他们在一起奔跑玩耍,一会儿在石桥上,一会儿会跑到石桥下边的岸提边,又或是围着正在岸提边洗衣服的婶婶身旁欢快的跳跃着。

阳光明媚,风和晴朗,我特别想要加入他们,认识一下他们,并且认识一下这个地方,祖父的家乡。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