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摇身变皇帝 上下一心御强敌(1/2)
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八月二十三日,为稳定人心,明廷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为帝,是为明景帝,并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产。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积极备战;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于谦整军备战,并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
明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剌也先率兵分三路由古北口、密云深入明朝腹地,破紫荆关,经白羊口兵锋,直指京师。
北京城外此番景象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北京城内是人心惶惶。
也先有备而来,他心中慷慨激昂,终于能为自己的父辈雪耻——自洪武年间,元朝被明朝军队驱逐出中原退至漠北,本以为能以北元自居相安无事,没想到朱元璋掀起数次北伐,誓要肃清漠北。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永昌侯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地区)发起终结北元朝廷的战役。自此,蒙古被打散,到朱棣时期,分裂成为三股势力,一是由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为首依旧控制汗位的鞑靼部,一是从北元分裂出的瓦剌部,二者分庭抗礼,相互用兵,势力各有消长。另一部分是兀良哈(又作乌梁罕),也就是今天的辽东地区,从名义上兀良哈已经划归明朝的版图。
明朝对辽东地区实施羁縻制度,建立羁縻州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因此,明朝往往将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称为“兀良哈地区”。三卫所自建立伊始就多次反复,永乐一朝朱棣对其进行多次打击,以武力使其臣服。为巩固统治基础,明廷在辽东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瓦剌太师也先挟持朱祁镇一路高歌猛进,兵锋正盛,势如破竹。
当时,也先挟明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近,下令京城戒严,诏诸王遣兵入卫。八日,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下面是北京保卫战的战场情况: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
十月十二日,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后,挟持英宗皇帝到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谦、石亨等高级将领亲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将明军主将擒获,迫使明朝献城。于谦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一方面派出官员朝见英宗,一方面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统一官兵思想,严阵以待,粉碎了也先的诱骗阴谋。在兵力部署上,于谦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在战役主要方向上,隐蔽主力,待机歼敌;在次要方向上,避敌主力,采取小股袭扰,处处出击的策略,迷惑敌军,给瓦剌军造成错觉。当夜,两路明军主动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乘胜而归,使军威大振。
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集中全力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少数骑兵佯装战败以引诱敌人。也先果然中计,亲率精骑万人穷追不舍。等也先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景帝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明军阵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剌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京师保卫战最终宣告胜利,战争胜利的取得来之不易,有多方面的要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客观看来,以于谦、王直为首的朝臣积极备战,稳定内部,在事变发生后迅速铲除余孽,平息民愤,稳定人心。探敌情报,整军备战,严阵以待,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部署作战以适应防御作战需要,做好后勤保障,供应北京的粮食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