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王朝和鸣 > 宪宗树威立贵妃 表面平静暗流显

宪宗树威立贵妃 表面平静暗流显 (1/2)

2023-11-08 作者: 置身事内

宪宗树威立贵妃 表面平静暗流显(1/2)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

在亲情、利益和权力交织的皇家,宪宗立后不能简单看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场政治博弈。

十八岁为君,虽然亲政,但是仍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其中包括权臣外戚以及儒家礼法。

在君主专制时代,身为君主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驭下集权制衡之术,这个时候,君主即国家,君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因此,君主的母亲即太后想要分权,分的不单单是儿子的权力,而是国家公器的权力。

皇帝集权一般通过思想控制、政治或军事斗争,汉武帝通过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分散刘姓诸侯的权力以此加强中央、君主权力,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同朝的嘉靖皇帝则借助“大礼仪之争”来显示君主的威严和不容置喙。

所以我们看来,朱见深想要立万贞儿为后却没能如愿,反映的是皇帝与太后的矛盾,这是一个外戚干政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不同的事物中和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复杂的情况。通俗地讲,主要矛盾是在变化着的。

在皇帝即位之前,外戚和皇帝是站在统一战线的,他们是共同的利益集团;一旦皇帝即位,外戚的存在就成为君权的威胁。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大权在握后,他殷切地想把万贞儿立为皇后,但遭到生母周太后的反对,原因有二,其一是其宫女身份;其二是其年纪实在太大。考虑子孙延续,周太后选定了十六岁的吴氏为皇后。朱见深迫于母亲和众臣的压力,无奈同意。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封万贞儿为贵妃。

平静之下是波澜,在此期间发生了典型的一件事,1464年,宪宗皇后吴氏嫉妒宪宗情之所在仍为万贞儿。一日吴皇后借故杖击万贞儿。宪宗听闻大怒,将其皇后位废。

可见一斑。

朱见深独宠万贞儿多年,三十七岁的万贵妃终于为其诞下一枚皇子。明宪宗龙颜大悦,当其面封赏为皇贵妃。看着襁褓里的婴儿,又发誓要立其为太子。

他们本以为能苦尽甘来,可事情往往不遂人愿,孩子还没来及取名就夭折了。「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他们不断抱怨着老天爷实在是不公平。悲伤难抑。悲伤难抑。

是天意么?

这是一个转折点,不仅对于朱见深,也对于万贞儿。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改变,或许对于朱见深先前对权力并没有很深的执念,但经历了一系列不幸的事情之后,他将这一切的不幸归结于权力的缺失。或许常人无法理解,但是身居权要的人心理本身就有些许的扭曲变态——被权力和欲望吞噬。

但始终看来,影响最深的无疑是万贞儿。一个母亲,失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万贞儿再无生育,所遭受的精神打击是最大的,饱经风霜的她内心生出了无限的仇恨,仇视别人,仇视后宫中的其他女人。

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从自我的失衡开始的,命运的阴霾,它是始于内心的乌云,因为你内心被乌云遮住了。然后你才会有各种不幸的事情产生。这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使你产生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导致消极的心理暗示。或是如此,万贞儿五十八岁郁郁而终。

内心的创伤很难弥补,但我们能做的是不沉湎于过去的痛苦,因为,苦难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直面苦难需要莫大的勇气,显然,万贞儿丧失了这种勇气。

余罪说:“即便是一无所有,我也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

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是深沉且真挚地,这种感情超越了肉体之欢,是精神灵魂层面的交往。也只有共患难的感情,才能真挚。

他心里更多的是愧疚,对于他心爱的女人,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怜悯、自责和愧疚让他对她无限纵容,由此万贞儿的悲剧不断重演在后宫之中。

她开始注意宫中其他的妃嫔有无怀孕的动向,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妃益骄。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这是明史中的记载。极端之人行极端之事也在情理之中,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就已经成立了。但在我看来,仍有可疑因素。

成化五年(1469年),柏贤妃生育皇子朱祐极,在群臣和周太后的建议下,朱见深立朱祐极为太子,但是朱祐极被立为皇子仅两个月,在成化八年(1472年),这位不足3岁的皇子就去世了。但其实在成化六年(1470年),纪氏所生之子朱祐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