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天下(5/7)
个,一代代诗书集团产生,孔子便被捧的越来越高,最后竟成了读书人心中的圣人,而王莽则成了他们心中的第二个圣人!
可惜,王莽很快就打了天下读书人的脸,他的复礼成了一个笑话,而王圣人也从一位谦谦君子,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魔,当然了,这也不能全部怪在儒家身上,因为夫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可后辈董仲舒等人,却又提出什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来!就这样,百年的文化麻痹下来,老百姓确实是老实了,觉得卯金刀就该是天子,可那土地兼并的问题,儒家思想却根本解决不了,原本他们皆以为那王莽圣人能解决,或许王莽也认为自己能够解决,但他最终却玩砸了,遥想当年,上千名儒生吵着要给王莽加九锡,立其为“安汉公”,不久,王莽又在呼声中篡汉了,再想当年,儒生辕固生曾反驳黄老学说的黄生说“要像你说的那样,高皇帝伐无道诛暴秦,而成为天子,也是不对的了?”如此可见,当年的儒生还是能看出谁是正义的一方,可没过百年,这些儒生们就开始为王莽歌功颂德,讨要九锡和各种称号,后来,等到刘秀统一了天下,他也不知若问这些儒生,关于自己讨伐王莽是否得当的问题上,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当年刘邦得了天下后,这些儒生多是称高帝为尧舜禹汤,也只有张良、张苍等人,敢说刘季就是好酒及色的无赖!
要说当年,那韩非子看出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后,就提出了一个可以缓解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将天下富户迁到京都的附近,如此一来,大家生活在一起,就只能是互相兼并了,并且天子脚下,他们这些人也会老实许多!所以刘邦继位之后,就立即采取了这个措施,即在皇陵附近修建一座城市,然后再按一定标准,把那些有钱、有权的人,举家迁徙过来为自己守陵,如此也能靠自身的英明,镇压住那些宵小之辈,不过每一代也有每一代的变化,你看,像汉高帝刘邦的长陵,迁的主要就是当年六国的贵族,后来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迁的则是关东地区渐渐形成的众贵族,以及身价在三百万以上的豪门,而汉宣帝刘询的杜陵,那打击面就更大了,什么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身价一百万以上的,全都在搬迁的名单中。
但到了“柔仁好儒”的汉元帝刘奭在位时,其在儒臣日复一日的忽悠下,竟废止了这个“不人道”的政策,所以可以说,汉之衰败始于元帝,后来陈汤就看出问题所在,于是他就向汉成帝上书,希望其能重启徙陵制度,但当时的儒生集团及贵族集团,皆纷纷反对此举,汉成帝见状,为了降低徙陵的阻力,便册封王莽为新都侯,如此,是希望这些外戚能够帮助自己,结果,却搞的是里外不是人,最后,汉成帝心灰意冷,便放弃挣扎、日渐颓废,并一头扎进了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怀抱,从此整日醉生梦死、未再醒来,以致才有后来的天下大乱!历史有时候就是如此相像,正如当年的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朝也可以说盛于儒学,败于儒学,当年汉朝使用黄老之道治国,使得百姓自由,国库充裕,国库富裕了,那么汉武帝在位时就想着不如打匈奴吧,可是百姓生活安逸惯了,你要把他们集结起来已是不易,还要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打匈奴,那就十分困难了,于是武帝就提出独尊儒学,统一思想,我们一起打匈奴吧。
结果,匈奴是被打到了漠北,但整个国家因为打仗,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才使大汉接连失去帝国双碧,后又有巫蛊之祸,李陵投匈奴,武帝认识到自己大错已筑后,立刻就下了罪己诏,并让霍光等人来辅国。武帝之后的皇帝都是拿儒学当外衣,实际则是外儒内法,但玩着玩着总有玩砸的时候,果然到了汉元帝时,儒家真的大上台面,至此大汉开始不断衰落,直到儒生又捧出一个王莽……现如今,汉室是复兴了,那么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呢?看看自己手下的那些功臣们,他们大多只懂打战、治兵,却没几人懂得如何治国、安民。这治国就得提拔些合适的官员,功臣派估计是指望不上了,这些人都是些大老粗,于是,刘叔就借鉴了前汉的制度,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四科是选择官吏的德才标准:一是品德高尚,志节清白;二是有知识,是通经的儒士;三是熟悉法令,能够熟练地依法办事;四是有魄力才干,遇事不会犹豫,能独当一面。通过这种制度,很快就选拔上来了一批官吏,但刘叔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严守法度、勤于职守,还经常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选优汰劣。对于违法的官吏,刘秀更是严加处罚,即使是对尚书近臣,只要有过错,也要进行处罚,如此一来,总算吏治相对清明。
没过多久,刘叔就感受到东岳大帝的难处,这治国人才是真的不够用啊,甚至能提供帮助的人手,那也不够用,于是,刘叔便开始重视那些隐居山林、不愿仕于王莽的士人,因为他觉得这些人既熟悉国家的制度,懂得治国安民之术,并且情操高尚,有着较好的声誉,这些人相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儒生,那肯定要合适百倍、千倍,也正是国家当下最需要的人才!虽然刘叔努力的搜罗着四方名士,并希望他们能为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