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平原陷落(1/3)
虽然锅炉漏水,断水等问题层出不穷,可有两百支十人队不断沿着水渠巡视修补。
至于难民们,不用人帮,难民纷纷在水渠附近搭起了自己的窝棚。
而且有一队特别拿着刀剑的士兵巡视,可抓的是不讲卫生的人······
难民分了二十个分块聚点,每块万人,又细分十块,每块千人,每块由难民自己推举十民主事,领上方管理要求的事宜。
官方修建的每千人两座大茅房,两座大澡堂,一男一女,让众难民相当不解,很多人发现茅房、澡堂修得比他们窝棚要好得多!
随地大小便可是要受鞭刑的,身上长虫子要受饭食减半之重罚,打架斗殴军队却不管,不死人有力气,随意你闹,死人了连座,相当恐怖。
虽然在这种“夸张”的重典之下难民表示相当不自在。
可却是饿不死了。只要努力找活做,有力气的肯花力气还能混个饱,还有源源不断的热水提供,大大驱散了难民的寒冷。
看着不断完整的难民区,夏津县令叹服不已,站在城墙上看一块一块竟十分整齐的难民区,他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又相当满足。
【真想让先生也来看看这一幕的风光!】
只有一点不好,那锅炉烧碳的烟尘太坑,难民是不允许烧炭的,可锅炉的滚滚浓烟让夏津城空气质量由优降成了差。
因为它处下风向,当时没注意造成的。
吴庸在锅炉建成,检查完毕便跑回武城了,一开火老远都能看到夏津上空黑压压的乌云,老恐怖了,吴庸会呆这儿?
搞笑!会折寿有木有。
他才不像夏津县令那么变态,每天没事早中晚站墙上深呼吸,迷醉在那种成就感的气息,吴庸也不敢告诉他这一个冬天你起码折寿三年,未经焦化等任何处理的原煤,烧出的烟都是黄中带黑的······
吴庸也来视察了数次,可看到许多难民对着冒黑烟的锅炉跪拜,以及夏津县令眼里只有星星的情况,便什么也不想说走掉了。
交代了一句先就这样,过完冬再说就走掉了,没有说的价值了,没救了,这些货已没有了追求,觉得已经幸福无比了······
唯一满意的是卫生搞得相当好,相当不错,但看到巡卫队将随地大便的小孩屁股上边抽了五鞭,小孩约三五岁,吴庸觉得不好就没天理了······
不过看在五鞭下去,小孩屁股也就紫红,吴庸便睁只眼闭只眼放过去了,这样挺好······
临了突发奇想的夸了句“干得不错”。
可据说夏津城县令哭了三天,边哭边笑的那种,吴庸便不敢瞎夸人了,有时形象保持很重要。
腊月寒冬,难民终有了个可以避寒,可以混口吃食的地方,吴庸这边的工作便可以放一放了,青州那边的事必须快些解决,因为照这个趋势下去,不出一个月夏津难民能聚到五十万,这就要炸了!
往青州送粮的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吴庸算了下,到来年正月,余粮估计只剩五十余万石,不要以为多。
这年头被称为公田,私田,而百姓苦哈哈手里的田地只有十之一二,打土豪、灭士族,田地充公后,吴庸惊喜的发现,手上有清河十之八九的田地,于是军队囤田,产出全用于军民,也就是收归官仓,至于百姓的税,吴庸免掉了。
所以清河治下百姓秋收之后各家各户不缺粮。吴庸只是支援他们到秋收,之后的收获全都进了府库,收获的即是余粮。
所以才能囤那么多。
陆续给青州输送近七十万石粮食了,估算也应收到四五十万了吧?怎么还有这么多难民跑向冀州。
这样下去要向百姓借粮了都,因为运过去的粮草也就够青州那儿三四个月,这是按难民吃饭标准算的,剩下的就算全部能送到青州,那最多能撑到来年六月,差三个月才秋收呢!
自己这儿可以匀一点,因为预算是用1.25倍预算的,也包括预算二十万难民的,二十万事清河来年可接纳的难民数,可谁知道这样,还是差个四五十万石粮,都怪官军骚扰啊,青州黄巾拼了命也就保证七成左右东西运到。
大不了借波粮嘛,自己的信用不是可用的,但撑死也就借个十几二十万石粮,清河就这几户人了!
粮不够!这是吴庸抓头皮的问题,向张角啊,其他黄巾求援当然可以,不过吴庸不抱希望,那群家伙也穷得叮当响,卖掉底裤也支援不了多少,不是说没钱,钱黄巾搜刮了不少,是买粮难,除了些不怕死的黑商,其他购粮渠道基本被封死了!
所以在这种渠帅半个月不见得能饱食顿的日子里,吴庸不大想寄希望于其他人。
那么就剩下两个方案,一是消耗人口!青州正在做,用命去填,官军都怕了,吴庸有点反感。
二是就食于敌!黄巾老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