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间是否会有友谊?(1/1)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君臣关系历来是最难把握分寸,最难相处的一种关系。我国古代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对臣子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掌握着臣子的前程和命运。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决定两者之间很难产生真正的友情。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两者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例子,但很多是以臣子丧失人格,溜须拍马为代价的,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对此我们倒还能够理解。不过做臣子做到易牙的份上,把自己的儿子煮了让君主尝鲜,以示忠心,却让人听后毛骨悚然。其实臣子对君主的言听计从未必是一件好事,齐桓公在易牙,坚刁等小人的撺掇下国政日益混乱,最终不得善终。
在某种意义上说,君臣是相对的概念,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君主站居高位,可以俯视一切,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但是孤悬于上,目标大,风险也很大,“孤”,“寡人”这些称呼足以说明他们内心的惊惧和孤独。在君臣这对矛盾中,臣子也并不是总是处于下风。历史上不乏权臣将皇帝当作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象曹操,宇文泰,高欢之类。次之,如唐朝后期,宦官手握禁军,视皇帝如婴儿,“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大太监李辅国就这样吩咐唐代宗的,可见他的颐指气使,气焰嚣张。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得出来,在对权力的把控上,双方是存在着竞争关系的。
如何平衡君臣关系,使得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出台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两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权力的同时,赋予臣子一定的监督权和执行权,达到一个权力的制衡点。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利,废除丞相,废中书省,设内阁,不过,一家独大,未必是件好事,有时反而会遭到反噬。具体可以参看明朝中后期的君臣关系,内阁首辅一个个都是牛气哄哄,和皇帝一斗就是一二十年,丝毫不退让,估计这是朱元璋当初所没有想到的吧!
有人说,“帝昏于上而政清于下”,是君臣之间友情的证明,而我却认为,我只是臣子对皇帝的忠心。而且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很少,比较典型的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张华主政期间。还有就是北齐的皇帝高洋在位中后期,杨愔主政的时候。不过由于皇帝太过昏庸,他们也不过是尽力弥补而已,在风雨飘摇中维持平稳,算不上善政,更算不上大治。
汉哀帝和董贤的断袖之好虽然情真意切,但显然超出了友谊的范畴,完全就是昏君对男宠的态度。那么,君臣之间到底有没有友情呢?我认为是有的,让我最为感动的应该是刘秀和他的一帮开国功臣还有就是宇文泰和苏绰。
刘秀在起义之初,几经沉浮,遇到过许多次生死考验,在河北甚至被王郎追杀,没有军队,狼狈逃窜,前途渺茫。但是冯异,邓禹,王霸等人一直跟随着他逃亡。特别是当他们狼狈的逃到滹沱河边时,天降大雨,刘秀等人只好跑到路旁一个破房子里去避雨。这时冯异找来干柴草,邓禹在灶火中点燃,让刘秀解衣烤火。后来又是冯异在破房子里找到半袋麦子,给大家做了一顿麦饭。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一定不是为了后来的攀龙附凤。只有是意气相投,彼此了解,才能做到生死相扶,不离不弃。刘秀建国之后,曾对冯异说:“仓卒无蒌亭豆粥,呼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来表达他对那一段艰难岁月的中深厚友谊的怀念。人们都说开国功臣最难驾驭,宽厚如赵匡胤还要让功臣“杯酒释兵权”,残酷如朱元璋更是对功臣磨刀霍霍,功臣几乎被消灭殆尽。只有东汉刘秀和他的开国功臣相互成全,都得以善终。
西魏宇文泰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物,可是他和苏绰之间应该是互为知己,他相信苏绰到可以给苏绰许多签了字的空白公文信函,让他自由处理。苏绰和宇文泰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苏绰为了西魏的强大,为了两个人的理想,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终生病而死。宇文泰亲自送葬,用一辆白色丧车载着苏绰的遗体,送回老家武功安葬,宇文泰和大臣们步行护送灵车走出同州城外。宇文泰跟在灵车后面把酒洒向大地,悲恸道:“苏尚书一生所做之事,你的妻儿、兄弟不知道的,我都知道。这世上只有你最了解我的心意,也只有我了解你的志向,我正要与你一同平定天下,你却这么快就离我而去,何其痛哉!”忍不住放声痛哭,酒杯不知不觉从手上滑落。从宇文泰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人的相知程度,用生死之交,互为知己来形容两者的关系,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历史上,王猛与符坚,张宾与石勒,以及宋齐丘和徐知浩等应该也都是志趣相投,超越了谋士和君主的关系。一般来说,相识于微时,一起经历过生死,两个人有共同的志趣,就容易摆脱身份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