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裳茶 > 青岛元宵节,花灯习俗代代传承

青岛元宵节,花灯习俗代代传承 (1/5)

2024-12-13 作者: 大裳茶

青岛元宵节,花灯习俗代代传承(1/5)

正月十五那天,阳春三月般温暖。

微风吹拂,阳光妩媚。院子里的树上飞来成群的鸟,喜鹊、麻雀在上面飞来跃去。枝条在不经意间,泛起隐隐的青色,上面鼓着几乎随时会绽开的叶蕾。

青岛有个习俗,正月到庙里或道观祈福,带着心愿把红色的布条系在那里的树枝上,以求来年万事如意。小国毓把红色的布条和心爱的小物件拴在一起,出门时拿在手上扔着玩儿,没想到抛得高了,挂在自家院子里的树上。

红色的祈福随风而荡,成了树枝与鸟儿间的点缀。那只带白毛的黑鸦常常飞来,胆子变得越来越大。它从树上落下来,不断地试探着,上前挑逗那只慵懒的猫。

(▲灯笼)

灯笼,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元宵节,青岛家家户户都要自己扎灯。前一年夏天,一个多月的海熬子天又湿又潮,小国毓身上起了许多又痛又痒的红疹子。丁永一心里记着,年前做扎灯准备之时,提前放了竹夫人的料。

胶东人扎灯,一般都是用苇蔑。在秋天割下芦苇,去除叶鞘,再把芦苇用特殊的破篾工具分成几股,苇篾材料就准备好了。丁家扎灯,用的是竹蔑。破竹篾、浸泡、扎灯、龙骨成形收口,到最后糊纸美化,道道工序一丝不苟。丁永一每年完成这项指尖编织作业,双手都会皴裂出深深的口子。

竹蔑浸泡在水里已经半个月,绕于手指之上,又柔又韧。丁永一取了十四根,竹篾两两一对,交织编错。

小国毓看着好玩儿,也抽了竹蔑,跟着爷爷学扎灯。丁永一帮孙子起了小小的灯笼口,告诉他“压一挑一”的口诀,手把手地将长长的竹蔑,编成了几个菱形的小格子。

“腰身都编好之后,灯笼的雏形就出来了,就可以交给奶奶糊纸了。”

丁永一教完,坐在小国毓的对面,看着孙子边琢磨着边尝试着摆弄竹蔑。他的指间,不断上挑下压,不时地把竹篾拨到适当的位置,让格子保持同样的大小。丁永一飞快地做好灯笼皮,放到二人中间,给孙子做参照。

制作扎灯,是个精细复杂的手艺活,制作竹夫人更是如此。

在扎灯的那些竹蔑之中,丁永一再次优选出十二根。他把锋利的蔑刀立起来,用刃将蔑条压住,之后匀速抽拉。利刃像刨子一样,在蔑条刮下了薄薄的一层。薄薄的竹层几乎是透明的,在刮下来的同时,飞快地卷曲了起来。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如果竹蔑处理不工,哪怕留有一根毛刺,孩子娇弱的皮肤都会被划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血檩子。所有优选出的竹蔑用蔑刀刮完之后,丁永一又用准备好的粗布,将蔑条用布攥在手里,反复抽动。直到那些编织竹夫人的用料,都被磨得极为光滑。

(▲竹编篾条)

丁永一手上紧张地忙碌着,眼里却一直看着小国毓。他想着自己小时候,与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心中百感交集。丁永一的爷爷丁宏涣,是丁家掌事第四代大裳茶。爷爷经常抱着丁永一,给他讲丁氏家族的往事。

几百年前,丁家先祖原本在云南世代种茶。永乐二年,大明王朝在沿海“择要设戌”。丁家先祖来到崂山金家岭,定居城北十里即墨营,平时种田,战时为兵。千里迢迢迁到此地戌边之后,丁家人在太清宫附近发现茶树,相传为南宋末年宫廷妃子谢丽、谢安所植。后来在崂山高峻之处,发现更为原始的茶树,据说安期公曾烹于秦始皇时的崂山茶,便是此茶。这些茶树得崂山其高纬度和山泉、海雾、土壤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可惜山民不知采摘、烘焙之法。

永乐十八年,胶州人王氏为避兵祸来到崂山,有女玉兰嫁与丁家。从此,丁氏采摘茶叶,王氏烤茶饷客。两家共建家塾,并在崂山巨峰以西立茶涧庙,庙内供奉茶神。

习俗与手艺,代代传承。十五扎灯,是丁家孩子学茶之前的入门功课之一。丁家制茶所用工具,均为竹器。从用功用料到空隙疏密,制作工艺比扎灯要复杂严格千百倍。爷爷丁宏涣用竹篾编好摇青桶,刷上桐油,可以滴水不漏。丁永一的竹编手艺,就是爷爷手把手教出来的。跟着爷爷学茶之时,丁宏涣是老裳茶。他已将大裳茶之位传给了下一任丁家掌事,丁永一的爹爹丁赢。

同样是正月十五,同样是扎灯,同样是祖孙,同样是“压一挑一”的口诀……不同的是,当年的丁永一已经变成了爷爷,当年的孙儿换成了眼前的小国毓。

恍然之间,半生已过。时间,过得真快。

看着孙子小国毓,心里想着离世的爷爷与爹,丁永一不知道自己是激动还是难过。他的眼前变得朦胧起来,悄悄地扭过头去,用衣袖拭去马上要流出的泪水。

三十过年那天,按习俗把老祖请回家,丁永一在祠堂里磕头。在他的身后,小儿子丁廷武和孙子丁国毓小声说话,丁永一听得一清二楚。廷武告诉小国毓,点晨炮、守香、铺压岁草,当时他的心里就一阵阵翻腾。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