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儒圣:我读春秋的 > 第十六章:科举风云

第十六章:科举风云 (1/2)

2024-11-13 作者: 故徒

第十六章:科举风云(1/2)

第十六章:科举风云

科举大幕拉开,对于万千士子而言,这本应是心潮澎湃、紧张交织的时刻。然而,李平安端坐于狭小的号舍之中,心中却泛起一丝异样的涟漪。

非是号舍逼仄,难以伸展自如,实则是此间考试氛围与前世迥异,令他心生几分莫名的感触。忆往昔,同窗共读于宽敞教室,三十余人济济一堂,前后左右皆是熟悉的身影,那份并肩作战的温暖犹在心头。而今,却是孤身一人,面对四壁,仿佛置身于另一番天地。

“此情此景,倒像是隐士闭关,而非科举应试。”李平安苦笑自嘲,以解心中孤寂。

须臾,监考官手持特制试卷步入号舍,将一叠厚重的纸张轻轻置于案上。案头之上,那枚举人文宝熠熠生辉,引得监考官多投来几缕目光,旋即忆起此届科举中,竟有圣前童生携此宝而来,一时之间,对这年轻士子多了几分敬意。

然则,科举之道,重在才学,外物不过锦上添花,难以撼动公正的天平。监考官离去后,李平安方才细细打量起眼前的试卷。

“呵,试卷之多,竟有五十余张,若非科举之试,恐难有人能一日之内尽览其详。”李平安心中暗忖,却未急于落笔。昔日师长之教诲犹在耳畔,提醒他须先观全局,而后方能有的放矢。

他遵循旧习,缓缓浏览试卷内容,心中盘算着应对策略。童生科举,分墨义、贴经、策问、诗赋四科,每一科皆是对士子学识与才情的考验。

其中,墨义之卷足有十张,所考皆为圣人行迹、经典语录,需以圣人之言作答,故又称“请圣言”。譬如孔圣周游列国之事迹,每一桩每一件皆成经典,后人引经据典,蔚然成风,遂有此墨义之试。

李平安深知此中奥妙,每一道题目皆需深思熟虑,方能不负所学,不负韶华。他心中默念孔孟之道,笔下渐有风云,准备在这场科举盛宴中,一展胸中丘壑。

“贴经犹如文海中的填空游戏,十五卷试题铺展于前,得益于前身十年寒窗的积淀,此关对我而言,自是游刃有余。”

“至于策问,实乃思辨之战场,围绕圣人哲思、典籍精髓及时事热点展开论述,试卷之多,恰似儒生滔滔不绝之言辞。对陈锦年这等善辩之士而言,此关无疑是展现才华的舞台,二十张试卷,或许尚不足以尽抒其怀。”

“最后五卷,聚焦于诗赋之艺,分为‘战’与‘相思’两途。战诗,儒家之瑰宝,能激昂士气,强化边军,科举中常设此题,以彰其重要性。而‘相思’一题,则随世情而变,今年大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游子思归,亲人念远,此情此景,正合题意。”

阅罢试卷概要,李平安心中暗喜:“幸得当年选择了文科之路,历史诗词,至今仍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在四大科目中,李平安原本对诗赋最为薄弱,若仅论前三项,他自信能稳操童生之席。然而,诗赋虽小,却权重如山,每一字一句皆需才情与功力。儒家之道,诗词歌赋乃才情之最直接体现,实力方为立足之本。

“既如此,便开始吧。”

李平安轻吐一口气,转而专注于文房四宝,皆是李红缨所赠的举人专属文宝,一滴清水便能研磨出细腻而不洇墨的佳墨,且干速极快,实乃前世文具所无法企及之神器。

墨色已备,李平安凝视首题:“圣人有云:‘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他轻声吟诵,心中对儒家圣人的敬仰油然而生。首题即涉及孔圣,此乃儒家永恒之象征,其他修行体系在此面前,皆需退避三舍。

凭借前身十年苦读的记忆,李平安应对起来游刃有余。那十年间,心中憋着的一股劲,化作了不懈的动力,最终汇聚成今日笔下的流畅与精准。此题考察孔子封半圣后的辉煌事迹,对他而言,不过是信手拈来。

一日,孔子携数位弟子外出游学,途遇突变,天际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倾盆而下。幸得当地一位老渔翁指引,众人避入一幽深山洞之中,暂避风雨。

此洞面朝浩瀚大海,海风穿堂而过,孔子觉洞内略感憋闷,遂步至洞口,眺望雨幕中的海景。海风拂面,雨水如珠帘般落下,孔子灵感突发,脱口而出:“风起浪涌千层起,雨打沙滩万点痕。”

老渔翁听闻,微微一笑,语带调侃:“夫子此言差矣,海浪岂止千层,沙坑何曾恰好万点?莫非夫子一一数过?”

孔子闻言,不以为忤,反以谦逊之态请教:“如此说来,何以更为贴切?”

老渔翁悠然答道:“吾辈生于水畔,长于波涛之间,渔歌之中,虽非字字写实,却也需合情合理,意境深远。依我看,可改为‘风起海面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叠,坑点点布,无垠无际,方显自然之妙。”

子路性情急躁,闻言不满,欲加辩驳:“夫子作诗,岂容他人妄改!”

话音未落,异象突现,仿佛天地共鸣,孔子顿悟,世间万物,各有其妙,圣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