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京军一仗立新功!文渊孤胆入敌营(2/3)
中,如果不能为部落带来实际利益,那些精于算计、各怀鬼胎的部落领主们很可能会反戈一击,活生生将他给吃掉。
张永凭借其敏锐的情报收集能力,在晋商与宣大将领尚未反应过来之际,果断出击,直指小王子(即达延汗)在草原上的驻地。
而此时的达延汗及其部众,正沉浸在上一场大胜的喜悦与自信膨胀之中,对明军的主动进攻感到难以置信,甚至认为是对方失去了理智。
然而,他们很快便意识到,尽管明军已非洪武、永乐年间的鼎盛之师,但张永的突袭却如一把利刃,直插其心脏,迫使他们在惊愕与慌乱中仓促应对。
黄沙漫天,掩映着战场的萧瑟与壮阔。
张永将军率领三路大军,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五军营,这支步骑混编的先锋部队,犹如利刃般率先冲入敌阵,步骑协同,攻守兼备,迅速将蒙军那因轻敌而略显松散的防线紧紧缠绕。
紧随其后,三千营的精锐骑兵,化身战场上的旋风,分三梯队有序推进,自两翼对蒙军实施包抄,其势如破竹。
而神机营,则稳坐中军,炮火轰鸣,为前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火力支援,直逼蒙军心脏。
此番出征,张永麾下虽仅万余人,却巧妙地复刻了永乐年间三大营的战术精髓。
以少量重骑兵与步兵为矛,撕开敌阵;轻骑兵则如游龙般灵动,穿插迂回,不断骚扰,为神机营的火炮创造最佳发射时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势,达延汗及其部众惊愕不已,他们未曾料到,昔日的“软柿子”明军,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
几年的交锋中,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景象,不禁暗自嘀咕:“明军何时变得如此强悍了?”
混乱之中,蒙军阵脚大乱,仓促应战之下,很快便土崩瓦解,连战利品都无暇顾及,只顾逃命。
这场战斗,自辰时始,至午时终,仅半天时间便以明军的大获全胜告终,歼敌一千余,缴获战马三百匹,更解救被俘百姓三千余人。
而明军自身伤亡,竟不足三百,堪称奇迹。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让张永冲昏头脑。
他亦知,此战之所以能胜,全赖出其不意,若穷追不舍,恐将陷入不利。
更重要的是,此役旨在提振明军士气,为即将出使蒙古的李文渊铺路,让蒙古人意识到明军并非软弱可欺,每一次入侵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杨一清与张永皆心知肚明,要想彻底改变蒙古人对明军的看法,还需时日。
但此战无疑已给蒙古达延汗乃至整个蒙古部落带来了不小的震撼,让他们在未来的行动中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衡量入侵的成本与风险。
果然,随着明军的撤离,达延汗及其麾下文武官员在短暂的愕然之后,纷纷意识到这是新任巡抚给予他们的一个严厉警示。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此次明军展现出的风貌与往昔截然不同。
昔日明军纪律涣散,士气低迷,而今却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突袭之下令他们措手不及。
诚然,这其中不乏达延汗一方轻敌之过,但明军此番出击之迅猛、配合之默契,亦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尤为令人瞩目的是,区区万人明军,竟能精妙地布局出三千营、五千营及神机营的作战体系,其战术之精妙,让达延汗不禁回想起先祖面对永乐大帝时的敬畏与压力。
此番惨败,不仅损失了战利品与抢来的百姓,更让达延汗一方颜面扫地,尴尬至极。
帐内,几位将领愤愤不平,扬言要即刻发起反击。
然而达延汗,这位草原上的枭雄,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深邃。
他轻酌一口马奶酒,稳住心神,随后猛然醒悟,站起身来:“不!依照汉人的行事风格,后续或有变数,我们且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士兵匆匆禀报:“启禀大汗,明廷使者已至!”
此言一出,帐内原本蠢蠢欲动的将领们无不面露惊异之色,对达延汗那近乎神准的预判感到难以置信。
……
李文渊屹立于中军大帐之外,孤身挺立,手执使者节杖,身旁一匹骏马静候。
他新换的装束褪去了旅途的疲惫,尽显英姿飒爽,整洁非凡。
面对周遭蒙古士兵的虎视眈眈,他神色自若,目光如炬。
他悄然抵达宣府,又在杨一清人物的隐秘护送下悄然离去,一路北上,精准无误地寻至已退守百里的蒙古军队驻地。
此时,达延汗紧握着酒杯,面色阴沉。
他虽预料到明廷会有所动作,但如此迅速且精准的布局,显然是对战局了如指掌,让他不禁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他人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