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纤(尾声)(3/11)
苏文教授当即对柳笛说:“柳笛,你一定要替海天把这本书写完,我负责联系出版,就算是你们两个人的合著。由此,你和海天的名字,就可以在这部注定传世的著作中永远并列在一起。”
纤纤越听越惊讶,越听越兴奋。听到最后,她竟然一跃而起,在原地转起了圈子。她的脸颊绯红,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一起一伏的胸口彰显着她内心的澎湃。“太好了!太好了!”激动之下,她竟有些语无伦次,“柳笛,你一定要把它完成!替章老师把它写完!你……是不是已经写完了?”
看到纤纤兴奋而急切的模样,柳笛和苏沐阳都忍俊不禁。柳笛将她按到之前坐着的那块岩石上,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瞧你急的!写一部长篇小说哪有那么容易?续写章老师的作品更是难上加难,我怎敢轻易动笔?而且苏文教授说,如今距离小说创作的年代又过去了将近十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使小说内容不脱离时代节拍,就必须对第三部进行重大调整,增加新的情节,必要时还要改变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命运走向。所以每年暑假,我也会来到这里,像章老师以前那样进行采风。幸运的是,这里的人几乎都认识章老师,对他印象颇佳,我的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走向有了比较成熟的构思与把控。另一个难题是,小说的前两部章老师都是用手写完成的,而现在出版社接收稿件都要求是电子版。整整两大箱子的手稿,摞起来怕是得有三米高,要把这些手稿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里,谈何容易?可为了创作的保密性,这件事又不能由外人去做。好在前年文俊考上了北大,去年沐阳和袁珂也双双考研成功,进入北大中文系,再加上成功保研的郑钦典,他们四个利用课余时间分头将这七十余万字输入电脑并校对完毕。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在去年暑假毕业后正式开始动笔。幸亏我和沐阳都在苏文教授手下读研,他特地安排我们研究同一个课题。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由沐阳一人承担,苏文教授只给我一个任务——全力以赴把小说写完。所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说创作上,现在已经写了一半多了。这次来是为了后续创作进一步收集资料。如果顺利的话,估计明年这个时候小说就能杀青,年底时就可以顺利出版了!”
“太好了!太好了!”纤纤似乎只会用这个“太好了”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与兴奋了。她一把拉住柳笛的手:“我和你们一起干!别的忙帮不了,打打杂跑跑腿还是可以的。我们要在这里支教整整一个月呢!”
于是,整个暑假,纤纤利用支教之余跟着柳笛他们东奔西跑。甚至在支教结束后,她都没有与同学们一同返回。她主要承担将采访录音整理成文案的工作。苏文教授为柳笛弄到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笔记本电脑,纤纤就借助它把磁带里的对话一字一句整理出来。苏沐阳对她整理出的文案赞叹不已:“嗯,确实不错!文字简洁生动,又不失其本来面目!难怪柳笛说你在写作方面的天分比我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字再也不发‘飘’了。”柳笛把话接了过来,“真的,纤纤,我看了你发表的好几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很有生命力。以前章老师就对我们讲过,写文章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你的悟性本就颇高,只要肯将生命之根牢牢扎在泥土中,所写出的文字自然就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是啊,正是你和章老师让我懂得了这一点。”纤纤颇为感慨地说,“否则我还像个氢气球那样在天上飘呢,或者早就碎了,连飘都飘不起来了。”
直到暑假即将结束,纤纤才恋恋不舍地与柳笛和苏沐阳道别。临走之时,他们彼此留下了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以及QQ号。这些在当时尚未广泛普及的“新生事物”,却为他们的联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纤纤诚恳地对柳笛说:“你就在BJ安心写作吧,倘若临时需要调查什么事情,就给我打个电话,我来替你跑一趟。我们学校距离烟台虽说也不算近,但毕竟比你们那儿要近上一半的距离呢。”
纤纤说到做到。在大二的那个学期,她果然为了那部小说数次往返于济南与烟台之间。甚至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驻扎在那个小渔村里,就连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她所居住的地方,正是章老师以前常常借住的那个老婆婆的家。五年前,老婆婆已然离世,她的儿子和闺女都另有住处,于是这个小院的几间房子便空了下来。柳笛每次来到小岛,也都住在这里。老婆婆的女儿桑桑,如今已五十多岁了,就住在小院旁边。听闻他们都是章老师的学生,为了续写章老师的小说而来,桑桑不仅不收房租,每天还会精心做好饭菜端到这里。说起章老师,桑桑简直是赞不绝口:“那小伙子可勤快了!天天帮俺妈干这干那的,照顾俺妈比亲孙子还亲。他也真聪明,学啥会啥,干啥像啥。瞅那模样、那气质,一看就是大城市里有学问的娃,可人家一举一动一点娇生惯养的样儿都没有,比俺们村里的后生都朴实能干。”她还告诉他们,章老师在调查走访之余,一直积极联系市里、县里、乡里共同投资,为小渔村修建一座三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