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中兴大明,终于有希望了(1/2)
“全歼?你是说李自成已经毙命?”张世康一脸难以置信地追问。
虽然他知晓“蝴蝶效应”这一说法,但自从来到大明这半年,他几乎足不出户,连京城都未曾踏出过一步。
他唯一为朝廷所做的,可能就是募捐了一些银两,然而这些银两对于大明目前的财政赤字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况且,即便没有他的募捐,杨嗣昌也能通过加征剿饷和练饷来筹集剿匪的资金。
而他精心操练的京营兵马,更是从未离开过西山大营一步,就算他们再强大,对流寇也毫无影响。
李自成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地消失了?
“倒是没听说李闯王是否毙命,杨督师的奏疏上只说全歼了李闯的部队,”那中官解释道,“不过张提督,全歼不就是意味着全部歼灭吗?或许李闯王被杨督师活捉了也不一定。但不管怎么说,这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皇爷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在大殿内走来走去,我还是头一次见到皇爷如此开心呢!这么大的好消息,皇爷第一个下令告知的就是张提督您,这份恩宠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中官一边说着,嘴角的笑意始终没有消失,说完还当着张世康的面用右手搓了搓,暗示想要讨个赏钱。
“我知道了,你回去告诉皇上,一定要确认李自成是死是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至于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也要皇上务必提防,最好能剥夺他们的兵权,防止他们日后再次反叛。”
张世康并非愚钝之人,自然看穿了这中官是想要赏钱。
通常情况下,宫里派来传旨的中官,如果所传的是好消息,被传旨的官员都会给予一些赏银,这已经成了大明官场的潜规则。
然而张世康却没有给,他并不是在乎那点赏钱。实际上,在京营里,他时常自掏腰包奖励那些表现出色或有功劳的士兵。
但他认为这个只是负责传话的中官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
中官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但还是拱手行礼道:“我一定将话带到,若无其他事情,我这就回宫复旨了。”说完,那中官便离开了京营。
直到宫里的人离开,张世康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如果李自成真的死了,张献忠等其他流寇也真的接受了招安,那么未来的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虽然张世康觉得这一切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流寇的消失毕竟是一件好事。他甚至开始考虑,或许可以找个机会请辞,重新回家过他的纨绔公子哥生活。
而在皇城乾清宫中,消息已经传来一个多时辰,崇祯皇帝仍然沉浸在杨嗣昌传来的大喜事中无法自拔。
他在乾清宫里不停地来回踱步,时而双手互搓,时而喃喃自语。
与杨嗣昌的奏疏一同送来的,还有这次剿匪的功勋名录。崇祯皇帝已经召见过内阁的几位阁臣,初步拟定了对剿匪有功人员的赏赐方案。
其中,杨嗣昌自然是功劳最大的,其次是熊文灿,最后是各战役中立下战功的武将们。
经过阁臣们的商议,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赐予杨嗣昌太傅、左柱国的头衔,并赏赐黄金三百两;熊文灿则被封为太子太保、柱国,并赏赐黄金一百两。同时,这一决定也将昭告天下。
在剿匪过程中战功卓著的将领中,曹变蛟被封为安南伯,左良玉被封为平南伯,祖宽被封为镇南伯。
太傅位列三公之列,而左柱国更是大明文官中的最高荣誉。要知道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能被封为左柱国的人屈指可数,这次的赏赐可以说是非常丰厚了。
若不是内阁官员们的劝阻,崇祯皇帝甚至想直接封杨嗣昌为侯爵。是的,文官封侯在大明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大明两百七十年的岁月里,只有在开国和靖难之时才赐予过文官爵位,而且数量也极少,都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文臣。
那些内阁大臣们认为崇祯皇帝一次性赐予三个伯爵的封号,已经显得赏赐过重,崇祯皇帝听后,倒也没有再坚持己见。
他深知,未来的路还长,只要他的两位得力助手能够和睦相处,以后封赏的机会多得是。
提及杨嗣昌,崇祯皇帝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愧疚。之前,他因加征三饷之事,曾对杨嗣昌的能力产生过怀疑。
如今看来,那完全是他的错判。虽然最终问题由张世康解决,但想必杨嗣昌心中对他这位皇帝也难免有些怨言。
罢了,待杨嗣昌归来,他定要好好褒奖一番。
转而想到张世康,这小子竟已在军营中呆了整整半年,几乎未曾回家。
这让崇祯皇帝大感意外,他虽知张世康才华横溢,却也一直认为他性情懒惰。
他甚至曾预料到张世康在军营中可能会表现不佳,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派内臣前往西山大营突击检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