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玄幻小说 > 窥视无穷 > 中国星相

中国星相 (2/3)

2024-10-25 作者: 幸福一家人

中国星相(2/3)

《易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提升到了“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的范畴,并以此为基础逐渐产生了内容广博,但又良莠不齐的中华文化体系。

而众所周知,《易经》起源于《河图》和《洛书》。其实,无论是五行还是《河图》和《洛书》,实际上都源自中国古代的星象学。所以,追本溯源,中华文化的根基就是中国的星象理论。那么,中国的星象理论是怎么延伸出五行学说及《河图》、《洛书》的呢?

中国的古人在遥望星空的时候就发现,每到冬季,在星空的北方,也就是北宫的位置,会出现一颗并不属于玄武七星宿的亮星。由于每次这颗亮星都出现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北方,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一颗主“水运”的星体,古人称之为辰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水星”。而冬季过去,春季来临,在星空的东方,也就是东宫的位置,会出现另一颗并不属于苍龙七星宿的亮星。

古人发现,这颗星体一出现在东方,世上就会万物复苏,草木茁壮成长,因此认为这是一颗主“木运”的星体,古人称之为岁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木星”。当夏季来临,在南宫位置,又有一颗亮星出现,它同样并不属于朱雀七宿,每当此星出现,地上往往热气腾腾,似炎炎烈火烧炙一般,因此古人认为此星主“火运”,称之为荧惑星,现在称之为“火星”。

而夏秋分界之际,在天空的中央,同样会出现一颗亮星,古人认为这是大地气候变更之兆,因此称之为镇星,现在称之为“土星”。

秋季来临,万物肃杀,在西方又出现一颗亮星,这个时候往往犯罪之人被秋决处死,各部落、国家为争夺粮食也会掀起战争,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主“刀金”的星体,称之为太白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星”了。

金、木、水、火、土交替出现,每颗出现72天,更替一次360天,正是几乎一年的周期。因此,古人认为这世上万物本质都是由这五颗星所主宰,因此出现了对这五颗星及其所主物质的崇拜,五行学说由此形成。

五星的变化一直作为中国古代占星术的重要内容,其中有一说法即一旦出现“五星联珠”的自然现象,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同时出现,中国将出现“大治”。1995年,中日专家在XJ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座距今约2000年的墓中出土了一份国宝级的汉代织锦,虽历经千年仍光艳夺目,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它实际上就是这种说法的一种产物。

五星与四象相结合,变成了东宫苍龙属木,西宫白虎属金,南宫朱雀属火,北宫玄武属水,古人以左为上,尊东为左,因此又称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而土星位处星空中央,正对紫微垣中的“五帝座”(由五颗星主成,形成一个“十”字形),因此将土星座于中央。伏羲据此以实(地)空(天)点画成《河图》。

对应曰:天一生水(在后),地二生炎(在前)、天三生木(在左)、地四生金(在右),天五生土(中央)。至于《洛书》,看似与《河图》有很大不同,实际上不过是空点不变,实点逆时针转移至一侧而已。所以,《洛书》、《河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星图。

中国古代的星象系统随着历史的演进,无论是三垣或是28宿以及附近星座的归属关系也有所不同,28颗“距星”也个别调整过,但就整个系统来说,则一直仍算是历代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星象系统中恒星的名字,都是以皇权统治机构来命名,俗称“星官”。隋唐以后,中国星官名多以丹元子所撰《步天歌》为标准,一直传到清代。

而明末清初,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西方天文学刊物也流入中国,并对传统星象有所影响,而且经由传教士们的参与改历、编算星表和中西方恒星的对照与认证。所以如今,我们所沿用的恒星中名,主要就是以清代的星表为依据的。

中国古代的星象做法是将若干颗相近的恒星想像联在一起,组成“星官”。很多人误以为古中国天文中的“星官”与西方的“星座(Constellations)”视为相同之物,以为两者只是名称和划分区域的不同而已,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

古代中国的“星官”与西方的“星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星官”只是针对一组恒星的称呼,而不是针对一片星空天域的称呼;而西方的“星座”则是指一片天域'且有明确的边界。

应该说明的是,在中国古代的占星术中,还有根据星光的明暗及颜色变化来预测人事的,这也同样缺乏科学根据。因为星光的明暗及颜色变化是大气层及云层的变化给人的眼睛造成的视觉障碍,在远离地面的大气层中,大气及云层对星光的作用非常巨大,人在地面上看好像一片清空并无遮拦,但极高处的大气层中总有云层,而人根本看不到。云层对星光造成明暗变化的影响,而星光本身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就算有也将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跟人事这样的短暂过程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