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十五 再生人(2)(1/1)
老婆婆酒足饭饱之后,找来主人说道:“我今天本来出来公干,没想到令郎聪慧,你们也不失待客之道,所以我改变我的初衷了,送你几句话,希望你们能够悟透。”
主人家今天本来得了个惊喜,就是前面所指的惊喜,现在老妪自己这么说,自是更加认为此人非同小可,于是赶紧找来了笔墨。
老人挥遒有力的写到:世间公差走一番,抹却前世情恨篇;小儿聪慧惹人怜,主家热情改吾弦;今留孟生两世缘,千方奇谈写人间。
写罢掷笔离去。
古代女子能写字已属凤毛麟角,而乞食的老婆婆题字留诗更是少中之少;老婆婆乞讨时犹如残年风烛,离去时却闲庭胜步,此人必为前来指点的高人!
题的诗中虽然字句意思并不难理解,但其主旨却是捉弄不透,有种似懂非懂、不点不透的感觉。
主人家忙追上去,就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哪里就有老婆婆的身影。
众宾客见此情景,都觉得此事怪异,纷纷从诗意中揣测起来。
“世间公差走一番”,何为“世间”?难道此老妪不是常走世间?不走世间无非两种情况,非鬼魅即神仙,“抹却前世情恨篇”暂时无解,“小儿聪慧惹人怜,主家热情改吾弦”,基本已经不用解释了,最后两句的“两世缘”应与“前世情恨”对应。
只是不知“孟生”是什么意思,主人家并非姓孟。但既然谶语“孟生”,恰好小儿新生,尚未取名,“孟生”之意或为孟子门生,岂不昭示为一读书人,自是甚妙。
于是小孩便“孟生”“孟生”的叫开了。
老婆婆题诗之后,家人虽然认为孟生有读书人之兆,但终究不能完全懂得其中的意思,心中惴惴不安,于是找了个远近闻名的通灵先生通灵解诗。
通灵先生将自己下放到阴间,问了城隍,最近有哪路神仙或鬼怪来过此地,城隍告知除了孟婆不曾有其它。
通灵先生结合诗意,已经知道了个大概,但也不敢造次而擅自做主,为谨慎起见,又通灵到奈何桥,于望乡台找到孟婆,听其旨意。
孟婆知道通灵先生的来意后,知道小娃取名孟生,很是欣慰,但却对通灵先生说道,提诗之事对孟生没有坏处。天机之事,能悟则悟,不能悟者,少探扰为好。
通灵先生得令后,将原话告知主家,虽然没有问出个所以然,但只要无事,就是最大的好事。
这孟生虽然几乎从生出不久就会说话,但就是不会叫“爹”“娘”,父母及亲朋屡次教导,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样,只是管叫爹娘为叔婶。
他爹娘见纠正不来,也接受其叫叔婶,就像旧时农村,有部分父母故意让小孩叫其为叔婶一样,据说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小孩健康平安的成长。
孟生不仅说话说的早,而且相当聪慧。
不满一岁时已经能够说出一个成人一样的词汇量;三四岁时,已经熟读四书五经,而且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那种,因此被人称为神童。
孟生年幼时,不喜欢和同龄人玩,而是喜欢和成年人玩。
成年人却总认为他是小屁孩,不跟他一起,但孟生总能讲出一套一套的大道理,让成年人都自叹弗如,所以不仅接受他,而且经常被他折服,所以常会出现一个小屁孩后面跟着一群大龄青年的怪像。
孟生长到七八岁时,村里来了一位二十来岁的外乡人,新中了秀才,自恃才高学富,目中无人。
这位秀才因听闻孟生人虽小,但名气大,心中甚是不服,特意从几十里赶来会会孟生。
孟生因为拥有前世记忆,一眼便认出了眼前的这位秀才曾向前世的自己拜学了几年。没想到曾经的学生竟然向自己挑战,真是后生可畏。
孟生虽然认出了这位秀才,但两人相隔有八九年,孟生也并不知道如今的这位学生知识怎么样,孟生也很想试试学生的才干。
老师总是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这位学生有点桀骜不驯,所以孟生很想考考他。
孟生前世生在一户书香人家,家境优渥,自幼饱读诗书;为人乐施好善,不仅经常救济家境贫寒人家,也经常指导有志向学习而无钱请先生的小青年,这位秀才就是当年经常指导的对象。
这位秀才之前为人逆境向上,没成想如今却是如此自负。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