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朝廷大臣(1/3)
洪武三十五年,二月,大明百姓刚从除夕的喜悦中走出来,应天府的诸位大臣和皇亲国戚丑时初刻便起床洗漱,一番捯饬过后,便纷纷穿上朝服上朝去了,“快点,快点。”
孙康孙大人坐在轿子里,掀开轿门门帘冲下人们说道:“离上朝时间还有半个时辰,如果不能准时到,老爷的头可能就保不住了,到时候你们也别想活着…”下人们在催促声中加速前进,从后面看去,犹如一条穿梭在街道上的大蛇,行动迅速。
抬头看了看此时的天空,原本黑漆的天空开始出现一点亮光,侧耳向远处听去,隐约能够听见远处雄鸡打鸣的声音,距离早朝的时辰快到了。
“皇上,已经丑时三刻了,您又是一夜没睡,注意龙体啊,”太监罗涛站在龙椅边上说道。
“朕知道,批完奏折再说,”此时的洪武皇帝已是暮年之躯,因为日夜操劳,为国事烦心,才天命五十多的年纪,却看上去十分疲惫。
朱元璋放下笔,右手捂着嘴打了一个哈欠,看上去似乎有点困意,于是他用左手捏了捏自己的鼻梁,试图让自己显得精神一些,看着龙案上的那些奏折,他不禁在心里说了一句“作为一国之君,可真是操心,”说完这句他又立马打住心里的颤语提醒自己。
朕乃一国之君,大明江山的开国之主,比起当初打江山那会儿,这点累算什么?只有懦夫和昏君才会把天下当成一种累赘。他要大明天下的繁荣远胜前元前宋,他要将自己一手建立的大明江山传之自己子孙千世万世。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也是将来帝位的接班人,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所以已经让他代理了太子监国的任务,目的就是培养他处理国事,处变不惊的能力。然而这次天灾正是让他得到锻炼的一个好机会。
此时的朱标正在批阅由江南都督府送来的六百里加急文疏,一旁的太监张林盛低着头站在一旁莫不吱声,等待着太子的随时差遣。
张林盛本是宫外一农户张德江的次子,家里一共三口人,他还有一兄长叫张林坤,然而就在他兄长娶妻当日,因看见自家嫂子颇有姿色,于是色心大起,在他兄长大婚当晚,假以祝酒之名将父兄二人灌醉,最后强迫其嫂周梅与之行苟且之事。
翌日,得知消息的大哥盛怒之下一刀便将兄弟变成了太监,其父为了防止兄弟二人互相伤害,保全他张氏香火,于是几经托人打点,这才把他小儿子送进宫做了太监。
“小盛子,掌灯,”朱标说了一句,张林盛躬着背走上前,用手捻了捻烛芯,试图让烛光更亮一点,完事之后便退了下去。
朱标天性善良、文弱,但这又是朱元璋最不愿看见的,因为朱元璋是通过浴血奋战,经历生死才建立了大明天下,在他眼里,后世之君一定要具有像他那样的做事风格,一定要有帝王做事的气势与杀伐决断的魄力。然而这一点,朱标却十分欠缺,所以朱元璋就想着趁自己还在世的时候一定要把朝廷的骄兵悍将和权臣打扫干净,才能让儿子顺利登基为帝。
看着大哥在父皇的庇护和栽培之下,朱棣心里很清楚,就算自己比皇兄有能力,父皇也不可能将帝位传给自己,帝王交替自古以来就是长幼有序,立长不立幼。而且父皇母后也时常告诫自己和其他几位兄长。
“你们是兄弟,情同手足,大明江山始终要你们去看管守护,至于皇位归谁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这个天下永远姓朱就行了,”回想父皇当时在御书房对自己说的这些话,朱棣很清楚,父皇实则是说给自己听得。
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就开始暗中布局,他要让父皇看见自己的能力,也要让父皇清楚,大明江山只有交给他才能保证日后更加繁荣昌盛,而朱棣布局的开始就是想借用江湖各派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夺得帝位。
“太子殿下,”尚书大人黄子澄来到太子府,经过下人通传走到书房,他站在门廊下冲坐在里面朱标说道:“下官黄子澄参见太子殿下,”只见他先将脑袋探进去,见太子正坐在伏案边看书,于是双脚一抬跳了进去,距离伏案一米的距离双膝很自觉地跪下来说道。
“免礼,”朱标并没有正眼看他,只见他左手拿书,右手品茶,通过眼睛余光看见黄大人已经跪在自己面前,于是用极具王者霸气的语气说了一句客套话。
黄子澄身长五尺,体态偏胖,手脚长短并不协调,肚腩肥大,就刚才走这几步已经让他气喘吁吁。他今天来到太子府原来是要告诉太子朱标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发现四皇子燕王似乎要借此次江南之灾有所行动,于是希望太子能有所准备,小心提防。
朱标天性善良,更视他的几个兄弟为手足之情,岂能因为黄大人几句道听途说便做出有伤兄弟情之事。朱标听完黄大人的陈述,便厉声吓止,脸上显出不悦之色,因为他知道自己父皇的脾性,向来最痛恨的就是大臣为了自身官禄而投靠皇子,以期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
朱标看着跪在面前的黄子澄,眼神里充满了震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