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大楼建成百年记(1/5)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江汉关大楼这一建筑实体,以“缘起汉口开埠时”、“大楼兴建显契机”、“一朝建成惊天下”和“屹立江畔逾百年”四个部分,向读者展示了百年老关“江汉关”的历史一瞬,较为详细地再现了盖楼的时代背景、施工经过、建筑概貌和时代意义,以期读者更加洞悉江汉关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以及武汉城市江汉朝宗的底蕴内涵。
【关键词】海关江汉关大楼武汉江汉朝宗
1924年1月21日落成的江汉关大楼,耸立于武汉沿江大道顺江折弯的最佳地段,该大楼建筑风格独特、尽显古典风范。从1924到2024,经受百年风雨洗礼,江汉关大楼见证了武汉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更亲历了中国海关的主权更迭。如今的江汉关大楼,已然成为武汉城市闻名遐迩、名副其实的地标建筑,象征着武汉江汉朝宗的人文底蕴。
图1江汉关大楼近照
一、缘起汉口开埠时
俯瞰武汉城,滚滚长江水顺流而下,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贯穿东西。汉水汇集于此,会江入海奔腾不息,促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水鼎立的城市格局。随着鸦片战争一次又一次的殖民发动,一艘艘坚船、一枚枚利跑,彻底叩开了封闭已久的旧中国大门,也从此把武汉这座沉静安逸的小城推向了历史的潮头。1861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跟随海军中将贺布率领的英国舰队进入长江,开始强制执行《天津条约》规定的口岸开放事宜。3月21日,巴夏礼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签订了开辟汉口英租界的协议,汉口正式宣告开埠,这也意味着汉口地区向世界敞开大门,武汉城市的近代史也随之拉开序幕。
英租界的开辟,只不过是英国人在商贸领域侵略的第一步。签订协议后不久,英国单方面公布了《扬子江贸易章程》和《长江通商章程十二款》,明文规定外商商运货到长江中上游,只需在镇江办备手续,即可在镇江以上各口随意装卸合法商货,返镇江前可勿庸履行任何海关手续。此举一出,国外的商船蜂拥而至,畅行长江中上游,如入无人之境。时任湖广总督的官文对此表示不满,向清政府上奏,请求在汉口设关。几经周折,清政府总理衙门终于同年10月向官文下达谕文:汉口设关,查验进出各货。只可惜,清政府对海关的运作机制毫无经验,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起的海关,只能是名在清政府、利归英国佬。1862年1月1日江汉关宣告成立,江汉关首任税务司由英国人狄妥玛担任,代表清政府的江汉关监督由驻节汉阳黄州德安兵备道道台郑兰兼任。狄妥玛的关署(办公楼)设于汉口河街英租界附近的花楼外滨江。郑兰的监督署(办公楼)设于汉口青龙巷。
命运多舛,江汉关与武汉城市的命运紧密相关、宠辱与共,被殖民者所主宰,被迫遭受丧权屈辱。但从积极地一面看,汉口开埠设关为武汉城市发展和经贸往来注入了一股活力,让汉口从一个内陆内河码头转变为通江达海的国际经贸中心,并一度加冠“东方芝加哥”美誉。而江汉关因海关业务量的激增,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四大海关”之一。
二、大楼兴建显契机
(一)搬迁问题浮出水面
江汉关设立之初,主要的办公场位濒临英租界,正是上文提到的狄妥玛的关署毗邻的青龙巷内的一处房屋。此房屋连同仓库均是1866年以14万2千两关平银从美旗昌洋行购得,房屋整体设施较为简陋。随着业务发展,江汉关除了征税、监管业务外,还承揽了邮政、港务、气象、检疫等工作,办公场所显得更加狭窄不堪。此外,房屋整体采用木质结构,木料年久失修,腐朽已过半,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事虽如此,沿江的房产备受外国银行、商店、轮船公司竞相追逐,房价极其昂贵、高居不下,江汉关既无雄厚的财政支撑,也短期内寻不到合适的场所,导致办公场地搬迁问题被迫搁置。
(二)临时场地不足以解燃眉之急
1899年,时任江汉关税务司的何文德向海关总署总税务司赫德建议,请求英政府批准,将位于汉口的英工部局房屋转让江汉关作办公之用,但这事在他的任上并未达成。1906年,履职江汉关税务司的克勒斯在写给赫德的半官方信函中坦言,建议购买英工部局房屋地基以筹建江汉关大楼,同样的结果再次发生,他的任上江汉关关署仍未动迁。转机发生在1907年,安格联调任江汉关税务司,他也认为江汉关办公地点严重阻碍了业务发展,经商英国驻汉口领事费雷泽达成一致,江汉关关署于1908年1月19日从原址搬迁至英工部局房屋内办公。
(三)十年长谈方兴未艾
江汉关大楼在兴建之前,其地基一部分属于江汉关所有,一部分属于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所有。鉴于江汉关原办公地点位于招商局轮船公司与其仓库之间,而招商局轮船公司的房地产是向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承租,故此须经江汉关、招商局轮船公司、英商太古轮船公司三方协商而定。协商的初步方案是将房产进行置换,让各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