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学习(2/5)
,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读完了《论语》之后,祖师就对弟子们问道“读完论语,感觉孔丘之言,可以说是震古烁今,发人深省,也因此他的门下才会有那么多的弟子,要说孔丘留下的那些学说,真是字字珠玑,句句都包含了道理,甚至可说其贤于尧、舜!可其周游列国,奔波了半生,受到天下众诸侯的礼遇,可最后,却为何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重用孔丘,或是实施其提出的众多建议呢?”五弟子拉智迩拱手答道“孔丘的弟子颜渊曾向孔丘询问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上面的这段对话,我们就可看出,普通人想要做到仁,可并没有那么容易,而那些诸侯、君主们往日皆是高高在上的,而你要他们约束自己,凡事都要以礼服人,这实在是太难了,至于要利用儒学思想治国,那更是难上加难,不亚于一次重大的变法,当时,众诸侯之间正打的火热,连周天子都阻止不了,也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故而也只有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才可以慢慢变法,循序渐进的来教育天下百姓。并且当年孔丘在做鲁国大司寇时,也是快刀斩乱麻的诛杀了少正卯,而不是以礼服人,虽说当时礼多是法,法也是礼,但这实在是有些奇怪,如今来看,这倒像是法家的手段,而据弟子所知,法家和儒家都源自周朝的礼治,看来孔丘对于法家手段,也很是了解,只是他常说什么克己复礼,故而才被忽略了他的法家手段。”
坛下,大师兄路大非则拱手说道“法家思想多为君主一人服务,而儒学却说法先王,民贵君轻,这也是儒学不被重用的关键因素,试问哪个君王又能容忍贫民比自己尊贵?并且儒学还说若是君王不施仁义,不尊礼法,便可被取而代之,哪个帝王又能容忍叛逆之事?况且孔丘的大部分学说,都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所以后来许多儒学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但若是人性非善,而是人性本恶的话,那孔丘的许多学说就难以站住脚跟了。当年,周王室分封了那么多的诸侯,后来周公时又制定了一套周礼,使得周朝迎来了成康之治,这才有了周朝八百年国运的基础。一开始的那一两百年,国家确实还算安定,可周幽王一个烽火戏诸侯,立刻就使得大周由盛转衰!等到平王动迁后,周朝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如今来看,若是周礼提倡的仁义道德那一套,真的有用话,当年,周王室分封的那么多诸侯们,又怎么会只剩下如今的这几个?”四师姐伽智娅也说道“当年周王室分封时,天下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而那些异性诸侯除了姜齐外,都被姬姓诸侯国团团包围,可是过了几代后,这些姬姓诸侯们的感情就淡了,待过了十几代,那皆只剩下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亲情了,或许,这些诸侯自分封之后,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在各国沙包大的拳头面前,啥也不是!”
五师哥拉智迩也拱手说道“平王东迁后,本来礼法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可当郑国崛起之后,只因周桓王不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那郑庄公便不再朝觐周桓王了,之后,周桓王就于秋季率领着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不久,双方就在繻葛展开始决战,结果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更是发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可到了晚上,郑庄公又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如此君不君,臣不臣的行为,又哪还有礼法可言?待到后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那更是把仁义道德的裤衩子,都扯了下来。我就拿和孔丘同源的宋襄公来说,此公被世人称为最遵守礼制,罪讲仁义道德的君主,当年泓水之战,他的臣子目夷建议说‘大王。楚兵多,我军少,当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闻言,却自诩乃仁义之师,不肯半渡击之,结果等楚军布好军阵,一冲而上,是大败宋军,而那位仁义的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眼见宋军大败后,宋襄公又说‘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却寡人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结果,自是不言而喻。这位宋襄公真是满口仁义,又不忍心半渡击之,而后却因伤病复发而死,终为天下人耻笑!如此一来,众诸侯们见仁义既不能强国,更不能保国,又怎会重用儒学呢?”
祖师点点头说道“周朝建立之初,实力并不算强大,那么它是依靠什么,使得天下太平的呢?”孙悟空拱手道“是依靠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才稳定了局势,周朝在创立之初,便面临着五个难题,一个是商朝的残余势力,这些势力在那场灭国之战中,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若是它们一心要为商朝报仇,那么周朝就危险了。而另外四个难题便是四方的戎、狄、蛮、夷,为了保护中央地区,周天子便将自己的亲戚、一些功臣分封于国家周边,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