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学习(3/5)
保护国家内部的安定,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然后只需天子管诸侯,诸侯管卿大夫,卿大夫管士,便万事大吉,可是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三监之乱!”祖师又问道“那之后,周朝又是如何管理众诸侯的呢?”刘叔答道“用礼!当时周成王尚小,周公辅政,为了能削弱商朝的残余势力,周公便下令将商朝的遗民分散于各地,最后只留下那些比较听话的遗民,分封在宋国,后来为了防备宋国的商朝遗民会作乱,周公又亲自搬到了宋国旁的洛邑,而周成王则留在镐京继续镇守都城,之后,为了对抗四方蛮夷,周公就派出八大姓的芈家前往楚国,以抵抗蛮族,随后派出姜太公家族前往齐国,以抵抗夷族,但楚国和齐国那毕竟是异姓诸侯,所以周公为了保险起见,又派出大量的姬姓诸侯分封于王朝各处,比如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就被封到了唐国,以抵御戎狄;分封召公到了燕国,如此,向南可监视燕国,向北可抵御北狄;再封康叔到了卫国,向南可监视宋国,向东可监视齐国;而周公的长子伯禽也被封到了鲁国,向南可抵御夷族,向北则可监视齐国……如此一来,大家互相制衡动弹不得,周朝方行周礼,使天下太平!”
祖师继续说道“周朝建立之初,周天子就被宣传是君权神授,所以当时谁也不敢逾越那个礼法,等到周公旦辅政时期,这个礼学,便慢慢的形成了,之后又渐渐传播到了各处,而那些想要休养生息、想要平平安安的百姓们,听说了礼法之后,也觉得应该如此,故而礼法才能大行其道。可等到周平王东迁以后,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相继称霸天下,渐渐的,便没诸侯拿周王室再当回事了。孔丘虽一心想恢复周礼,然众诸侯已如脱缰野马,他们便自然不会重用儒学。”六弟子巫智列道“师父说得对,三家分晋之后,这天下就大不同了,之前连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变了,甚至光一个历法都分为好几种!当年,颜渊曾问老师,该怎样治理国家?子曰‘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然后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夸夸其谈的人。’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孔丘是支持夏朝历法的,并且,从夏朝开始使用干支记日后,到夏朝最后几代君王,如孔甲、履癸等,都是以天干来命名的!弟子以为夏历在当时,是有可取性的,而孔丘提倡学习前朝的优点,这也是可取的。但他却忘记了时间在不停前进,而各个地方的气候、温度、湿度,也是在变化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便是如此!其实弟子也颇善于此道,经过观察,弟子就觉得那夏历并不够准确,若以此类推,时代在不停进步,所以我们确实可以借鉴过去那些好的东西,但还得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更加的准确、先进!”
祖师闻言满脸微笑,似乎对六弟子巫智列的说法很是满意,七弟子希智垃见状,忙卖弄说道“确实时代在进步,但过往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落后了,或也有可能是后人误解,就说《论语》有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人以为,这个说是说话或者高兴的意思,其实在当时,曰和云才是指说,比如子曰、诗云,固‘说’这个字,其实应该是总结、写出的意思,所以刚才那句话应是学习知识后,能够学以致用,加以实践,不应该把这个行为结果总结出来,教化他人吗?而《论语》开篇三句话,讲的就是智、礼、仁这三个儒家的核心思想。”祖师闻言,对这位七弟子顿时是刮目相看,刘叔见状也道“童子未了解儒学之前,总以为这儒学乃是权贵之鹰犬,可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孔夫子那当得是一代神人!包括他的一些优秀弟子、后辈,皆是顶天立地的赫赫丈夫,孔子之后,儒学分为了八家,依旧颇有水平,可传到了今天,儒学已是大变样了!当年,孔子就认为王权、君权应法天,无为而治,居其所,垂拱而治,即:君主在位时,应少折腾,其只需任贤为能,将国事托付于周公这般的贤臣,便可天下大治!孔子此言与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今日之儒家,已经开始大谈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纲常伦理了!故童儿以为,这些为君王说话的儒者,皆是为假儒也!”
这时,大师兄路大非说道“三家分晋之后,这天下确实是大变样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已是礼崩乐坏,孔丘想要恢复周礼,或者说再现成康之治时的盛世,也是正常之思想,在动乱时代,谁不怀念过往的光辉时光,就算是那些没落的寒门,也会在熟人面前说上几句,我祖上如何如何……儒学以及其他学说,想要如法家一般受诸侯重用,那就不得不求变了,有的就失了风骨,有的则分裂、没落。其实也不止儒家分为了八家,像墨家也是分为了三家。”二师兄米大乐继续道“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然而,晋国却开了小宗灭大宗的先例!曲沃代翼这件事,本来是违背周礼的,但当时的周釐王却收受了曲沃武公送来的贿赂,并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而待出身小宗的武公上位之后,其便开始大肆屠杀大宗的子嗣,等到武公之子晋献公上台之后,更是杀尽了大宗的子弟,后来献共又听信谗言,竟要废嫡立庶,最后真就逼的其嫡子申生,自杀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